第38章 海寇来了(1/2)
很快,朱由检和孟兆祥,还有宋应星一同在盐城开始了制盐的恢复。
有了宋应星,制盐的恢复进展的非常顺利,而且宋应星结合各地制盐的工艺特点,对盐城的制盐工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让海盐的出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至于朱由检,则是对制盐这个行当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大明是一个官本位的朝代,所以在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行业,从事最繁重劳动的人,往往都是最卑贱的人,甚至是奴隶。
制盐也是如此,在盐城里面劳动的盐工,绝大数多都是最穷苦的百姓,朱由检立刻改变了这一点。
朱由检将孟兆祥和宋应星召集到了一起,对盐城的制盐工序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其中既有官府盐场,也有民间制盐作坊。
淮安除了官府的盐场之外,民间百姓也参与制盐,也就是所谓的徭役,就像各地的马政一样,一户百姓每年要上交多少斤盐,如果完成不了,就要受到惩罚。
所以淮安基本上是全民制盐,但是效率非常低,甚至出现了百姓为了逃避制盐,纷纷逃出淮安的现象。
就是因为官府规定的数量太高,很多百姓无法完成,或者为了完成官府规定的制盐数量,往往都要举家制盐,最后耽误了农作。
朱由检的到来,直接改变了这种局面,制盐一共有建滩、整滩、纳潮、制卤、测卤、结晶和捞盐等七道工序。
朱由检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详细的划分,然后建立后世的生产制度,那就是班组制度,生产区域管理。
然后就是工时考核,盐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多劳多得,完成的任务越多,收入越多。
同时对劳动强度和难度进行划分,其中制卤、测卤、结晶等工序的难度最高,也最重要,所以从事这三道工序的盐工收入就要高于其它简单的工序。
这样的改革直接颠覆了盐城的生产传统,一开始众人听了朱由检的想法之后,都非常震惊,因为从来都没有这样的考核,如果按照朱由检的考核,盐工的收入将会大大提升,甚至超过了官员。
但是随后众人都明白了朱由检这套制度的优点,那就是多劳多得的好处,将会大大激发盐工的积极性,海盐的出产也会得到提升。
而且朱由检直接废除了沿海百姓制盐的徭役,规定百姓可以自由从事制盐或者农耕,从事制盐的百姓可以将自己生产的盐卖给官府。
在朱由检看来,制盐应该是致富的行当,但是在淮安却成为了一种负担,害的百姓家破人亡,索性就直接废除,在朱由检心中制定的最终制度中,将会用纳税代替徭役。
同时朱由检下令商人可以承包盐场,自己生产海盐,这也是朱由检放开盐业的一个举动,民间商人一旦进入制盐业,将会激发海盐的出产,也会大大降低海盐的价格。
和茶叶,丝绸,陶瓷相比,朱由检认为海盐没有必要全部由官府掌控,毕竟这个行业守着大海,只要技术不断提升,工艺不断改进,加上商人的涌入,一定会让海盐这种稀缺的东西变成最普通的事物。
朱由检在盐城忙碌了大半个月,终于将他的制度建立起来了,盐工们欢喜不已,朱由检的制度甚至明确规定了盐工每个月有五天的休息时间,如果盐场在休息时间安排盐工生产,是需要支付双倍薪水的。
于是整个盐场立刻沉浸在了欢喜和激动之中,甚至很多穷苦了一辈子的盐工都认为这是在做梦。
但是当他们完成一个月的生产之后,拿到钱粮的时候,这些盐工彻底疯狂了,他们的收入和班组记录的一模一样,都是他们辛辛苦苦劳动的数字。
很多官员都对朱由检这样的改革不看好,毕竟尊卑贵贱直接被废弃了,完全有违礼乐之制。
就是宋应星都有些接受不了,但是当第一个月的淮盐出产的数量出来之后,所有人都震撼到了,盐城恢复生产的第一个月,也可以说是半个月,之前的半个月都是在恢复生产,很多工序都停下来了。
结果第一个月出产的海盐竟然是之前两个月的数量,实际上只生产了半个月,众人这才醒悟,如果一个月全部生产下来了,那么就是之前四个月的产量。
看到结果的众人打消了一切疑虑,雪白的海盐摆在了那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尤其是淮安巡抚孟兆祥,更是整天乐的闭不上嘴,朱由检之前给孟兆祥的死命令就是明年春天要给朝廷上交三百万两盐利,第二年完全恢复到鼎盛时期的五百万两。
接到这个任务,可是让孟兆祥苦闷坏了,他知道淮安这个烂摊子,但是当看到朱由检在盐城的成果之后,孟兆祥心中立刻来了自信。
宋应星此时也对朱由检敬服不已,他对于这些制度改革不是很了解,宋应星是一个钻研工艺生产的人,他对于提炼制取方法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如何提升产量没有什么概念。
此时朱由检也给宋应星上了一课,那就是一切都是要以多生产为主,淮盐就是最好的例子,再好的方法,如果生产不出来更多的盐,都是无用的。
孟兆祥和宋应星很快就开始按照盐城的方法对其它盐场进行改革,效果非常明显,盐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没有了之前压榨作恶的盐监和盐吏,取代的是评选出来的优秀班长,盐工在内心都是欢喜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