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三方再会(1/2)
();
随着瓦岗军的崛起,李世民一直把瓦岗军作为最大的敌人。大隋已经完全腐朽,不足为虑。但是瓦岗军却是一个新生的力量,瓦岗军的很多对民对敌甚至经济政策让李世民都明白,它必将成为他们李家的敌人。为了中原两家必然会有一场大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妥协绝无可能。瓦岗军处处讲究平等,甚至打压世家门阀,实行的土地政策也限制了土地兼并。而因为李家不仅是他一个家族,它还代表着关陇门阀,所以他们不能和瓦岗军妥协。
关于这一点,沈厚也明白。看表面好像是他的人人平等,经济平等似乎和世家门阀相冲突。其实根本是社会形态不一样。沈厚他要在华夏大地建立一个具有华夏特色的封建社会,要大力发展工业革命,使华夏的封建社会慢慢转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他知道这个很难,也很危险,但是他愿意一点点尝试。但是他更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带领他们发财,发大财,自然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
想王莽的新政,出发点十分好,可惜不符合国情,不仅伤害了世家门阀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出现这种情况,他怎么可能不完蛋。再看杨广,他也是文武全才的有能力的皇帝,可能也正是因为他太杰出,所以总想着开天辟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帝国,让他们杨家的江山千秋永固。于是在好大喜功的昏头昏脑中,三征高丽,紧接着又开挖大运河。完全没有顾忌大隋的国力人力,最后才搞的民怨沸腾。虽然说征高句丽和开挖大运河伤害的都是平民百姓,按说那些世家门阀不应该跟着凑热闹,可是大家别忘了,从隋文帝杨坚就开始实行的均田制,它可是限制了土地兼并,并且损害了世家门阀的利益,只是因为杨坚的文治武功,天下也没有祸乱的苗头,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等到杨广登基后,天下财富丰厚,他忘乎所以,三征高句丽,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又紧接着开挖大运河,终于搞得民怨沸腾,起义频发。局势糜烂,一发而不可收拾。
李家父子深得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的精髓,建国之初,大肆扫除异己。使得大隋时的890万户锐减到200万户。历史上说这是因为杨广暴9政的缘故,但是没有他李唐的责任吗?除了战争还有什么能大量的消减人口,?李唐建国后除了关陇门阀,其他的世家豪门全都消失殆尽。难道他们也是被因为杨广的缘故吗?
唐朝建国以后,很多政策都是沿用大隋的一套,均田制、府兵制都和大隋一样。在大隋被抵制的均田制,在大唐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因为反对者已经被一扫而光。全国都不足两千人,都是李唐杀剩下的人,哪里还有敢反对大唐的人?在大隋时,臣服大隋的各少数民族,在大唐时无不耀武扬威的在中原大地驰聘,因为大唐根本就没有能力组建大军。全国人口只有不到两千万(估计只有一千六百万),刨除老弱妇孺后,连年大战后青壮还有多少?隋文帝时,诏令二十抽一丁。
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唐初有多少兵力,但是按一千六百万人口计算,多年大战后女性比较多一些,男丁绝不会超过700万,甚至更少。刨除二十岁以下和六十岁以上的至少要再刨除三分之一,只剩下不到五百万适龄府兵。最后按二十抽一丁,或者十六抽一丁,只有三十来万唐军。大唐的疆域广大,只有这么一点可怜兵,他们能挡住其它的侵略者吗?
正是因为沈厚清楚这些历史,所以他对大家口中的大唐盛世并没有那么多好感。很多时候大家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那么大唐盛世的历史是谁写的?他能否客观公正的记录那段历史?或者他可以选择性的遗忘一些历史事件?
就算李唐确实比其它的势力强大,但是因为沈厚的穿越,他的强大终究会成为过眼烟云。为了华夏民族不再承受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为了不让华夏民族不再承受战火,沈厚他觉得他有义务建立一个有华夏特色的封建社会,并且在适当的时期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至于以后他也不敢想的那么远。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沈厚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能安排华夏的发展轨迹,也许忽然有一天一个伟人也穿越到这里,沈厚他可没有信心能打败伟人。他现在能在大隋朝搅得风生水起,全是因为他熟悉这段历史,而且还带着华夏几千年的知识。如果没有那些知识,他认为徐茂公、魏征、李靖和房玄龄等人要比他聪明睿智很多。他们腹中才是治国安邦的学问。沈厚他不过是因为穿越作弊才有了知人善任的伯乐之能。但是人家有这个优势如果不用那才是脑子进水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