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重回明朝当暴君 > 第6章 留地不留头

第6章 留地不留头(2/2)

目录
好书推荐: 游戏我为神 星光下的陪伴 这个房东不太冷 曲中戏 逍遥推拿师 邪灵弑神 倾世霸宠:帝君大人别太坏 最凶残 楚王的金牌宠妃 婚婚来迟:冷少,你宝贝掉了

在这“制度”决定下,明代中后期,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说白了就是比谁的后代多。

于是王爷的增多,必然导致王府的增加。

王府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必须高端大气上档次,谁也不能落后于谁。

王爷们加入到圈地的行列,于是天下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皇族手中,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

皇族人口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财政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国家财富分配中,权贵们的比重迅速扩大,而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受压迫的农民成为无地的流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从明代中叶开始,各地的财政收入已不够供养居住在本地的皇族。

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奉禄为312石,王爷们所消耗的奉禄超过一个省的财政收入,这不得不说实在令人发指。

即使国家规定已如此丰厚,皇子龙孙们犹有不足,他们如饕餮一般,想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吞噬进去。

他们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把触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领域,无利不取,无所不为,他们可以无所不能。想要睡哪个妹子,就睡哪个妹子,还不怕人家怀孕,要是有了后代,他们保赚不赔。

皇族想要发财往往与富商勾结,他们进行行业垄断,用自己的关系,向朝廷要到特殊政策,转手批给商人,再从商人那里分得巨额利益。

地方上所有最赚钱的行业,都被其垄断。许多地方的藩王利用特权,控制当地食盐销售,他们不顾百姓的承受能力,任意抬高盐价,以至最底层的老百姓长年买不起盐吃。

所有稀缺的自然资源,如土地、山林、矿山,只要证明有利可图,皇族都会抢占到自己手里,当然普通老百姓也不可能有这个能力,也只有皇族和富商有这个能力。

垄断集团暴利滚滚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民生的日益困顿,有农民甚至“废箸、鬻舍、捐妻,以供王国之禄”......

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特权总要走向极端。明代皇族超越法律,为非作歹,穷凶极恶为他们积累了更大的民怨。因为享有司法特权,有罪时“罚而不刑”,许多王府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自身也沦为黑社会头目。至于强占民女之类的经典桥段更是无地无之。在特权庇护下,皇族已成为大明社会道德水准最为低下的一个群体。

当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横扫大地后,朱元璋的子孙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宴席不仅仅是被打扰了一下,而是宣告永远的终结。更可怕的是,他们到这时才发现,这场两百年的宴席不是免费的,结帐的时候到了。这些姓朱的亲王、郡王、将军们是农民最有兴趣的猎物。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所过之处,皇族们均在劫难逃。那些各地最壮丽的王府,在连绵全国的战争中,几乎无不灰飞烟灭。

李自成每到一处,首先捕杀皇族,仅在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姓子孙10000多人,山西一地仅是缩影。事实上,尽管李自成以“不嗜杀”闻名,但是他兵锋过处,那些朱姓王爷几乎没有活下来的。而张献忠军本以玉石俱焚为特长,所到之处,诸王扫灭,更是题中之义。

与和平时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拒不交代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一样:一律诛灭。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合族”。

明皇族的后裔们经过两百多年的为所欲为,积累了无数的民愤。他们已经完全站到普通民众的对立面,不得不以自己这一代的鲜血和生命,为自己,也为以前数十代的“幸福生活”买单,就像以前每一个王朝的末期一样。

或许,老朱家的后代已经忘记了,朱元璋正是高举“打倒元朝特权阶级”的大旗建立了明朝。

明王朝这座大厦建立的地基,正是元王朝巨室、权贵、官宦之家的累累尸骨!

而现在,一切都还没有到最严重的地步,一切都还有挽回的余地,对于执迷不悟的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少道理可以讲,对于他们也不必讲道理。

而这些,并非是危言耸听,大明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今真正忧患的却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

天下,是崇祯的天下,而百姓也是崇祯的子民,一个皇帝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子民填饱肚子,他的仁政再怎么华丽也是徒有其表。

“留地不留头,杀!”

崇祯下达了最万历的诏令。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目录
新书推荐: 灾荒年,我靠囤货超市宠坏大将军 三姓家奴! 从指点李斯开始教导历代天才 三国:家师孔明,助我结拜蔡文姬 亮剑:消耗物资就能百倍返还 嫌我庶子逐出门,我封侯拜相你悔什么! 饥荒年,我囤物资娇养绝世女帝 隋朝的棋局 请按剧本来表演 千古一帝,秦王扶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