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恶金(1/2)
巡视完了彭城的制盐作坊,宋王偃又接着去巡视章山。
话说彭城这个地方对于宋国乃是至关重要的,其影响远胜于陶邑、睢阳,仅次于商丘、朝歌,盖因彭城交通发达,南贾苏州,北贾临淄,“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
这章山,便是宋国盛产铜的地方。
宋王偃巡视章山,也亲眼目睹了战国时代青铜的冶铸技术。
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
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
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青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且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并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青铜器的应用,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的鲜明标志。
商代后期,青铜冶铸业臻于鼎盛,能熟练地使用多种分铸法(先铸器件再接铸附件,或者先铸附件再与器体铸接),以获得复杂的器形。
这个时候的铸型工艺也已规范化。
椭圆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长方形容器以对角线的延长线为界,采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种类繁多,有各类礼器、生活用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和乐器等。
青铜生产工具是构成青铜时代生产力的一大要素。正是在青铜工具广泛应用的基础上,造就了举世闻名的灿烂的商周青铜文化。
春秋中期以后,由于失蜡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的发明和使用,青铜器铸造工艺有显着的改进,从先前较为单一的范铸技术转变为浑铸、分铸、蜡铸、软焊、硬焊、锻造等多种金属工艺的综合运用。
陶范铸造的进展,突出表现在薄壁和超薄壁铸件的铸造,如着名的越王勾践剑,剑首的同心圆薄壁构造厚仅0.2~0.4毫米。
随着金属工艺的进步和铁工具的使用,错金银、鎏金、线刻等装饰技术在战国时期应用甚广,使一部分器物更加富丽堂皇。
与此同时,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大部分器物趋于素朴,讲求实用。
货币、带钩等类器件的大批量生产,促进了一型多用、叠铸、锚链铸造等工艺的发展。
在此期间,有关青铜冶铸的文献记载显着增多,如《考工记》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荀子·疆国篇》提到:“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则莫邪已”,《吕氏春秋》说:“金柔锡柔,合两柔以为刚”。
说明经过长时期的反复实践,铸造匠师们对合金熔炼、铸造和使用性能已取得规律性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记载是《考工记》所载“六齐“法则。
实物分析和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合金配制比“六齐“记载更为丰富,鼎彝合金配比早在商代晚期已初步形成。
到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器物如编钟、铜剑和铜镜等,合金成分配比已很严格,并已广泛使用铜锡铅三元合金。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见诸文字的合金配制法“六齐“揭示了锡青铜机械性能随锡含量而相应变化的科学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夏、商、周三代王朝迁都的次数,在华夏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夏有八次,商有十二次,周算最少的,但也有四次。
三代王都之所以这样频繁地迁徙,其中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对主要政治资本——铜锡矿的战略性追求。
宋王偃巡视章山的铜矿完毕之后,不由得感慨了一声道:“章山果真是一块宝地。”
旁边的邹衍垂手道:“大王,章山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齐国有盐铁之利,靠着大量的盐铁出售获得足够的利润充裕国库,至于韩国,其铁矿、铜矿资源丰富,其国更是有劲韩之称,韩弩之名名动天下。”
“我们宋国的铜矿资源虽然不是很丰富,却也能自给自足。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宋国的大军为什么能屡屡对外战争的缘故!”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