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青铜时代二(1/2)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青铜器的技术进一步发展,由于经验的积累,铸造各种青铜器时铜与锡的配合已有一个比例。
《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春秋时期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墓编钟,有纽钟19件,甬钟45件,楚王赠送的镈一件,测音知道,这套编钟系七声音阶,与现代音律相同,它的振动频率也与现代国际标准相近,总音域跨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的音域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套编钟的音色优美,音域很宽,变化音比较完备,能奏各种曲调,组编钟的发现,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成就辉煌的一个生动例证。
《周礼·考工记》说:“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白之气竭,青次之,然后可铸也,是符合冶金学道理的,青铜混合熔铸中,首先是不纯物质挥发,所以产生黑浊之气,次,锡熔化挥发,于是产生黄白之气,度再上升,铜熔化挥发,又产生青气,青气出现,铜、锡完全熔化,青铜合金冶炼完成,而后就可以铸成器物了,青铜器的铸作在于刑(型)范正,金(铜)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说明铸范的制作、原料选择、冶铸技巧、火候的掌握等环节都要掌握好,才能铸造出好的器物。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技术的进步,突出表现在以下两项技术的使用上:一项是金银错技术,所谓金银错技术就是在铜器表面上镶嵌金银丝,制成图案或文字,项技术,春秋中期已出现,当时楚、宋等国的兵器上有错金的美术字,国初,铜礼器上出现了大片金银错图案,战国中期这种技术不仅用在兵器、礼器上,而且也用在符节、玺印、车器、铜镜、带钩和漆器的铜扣上。二是战国中期以后刻镂画像工艺发展了起来,这种工艺是在比较薄的壶、柸、鉴、奁上制上细如发丝的刻镂画像图画,一般多是水陆攻战、狩猎、宴乐礼仪等方面的图画,这些图画是在铸成器形后,用钢刀刻镂加工制成的。
转变期: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在陕西临潼秦始皇掘获的两乘铜车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