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云中郡急报突厥犯境 朝廷议征(1/2)
引子:
大黑山主峰下
梨花洞那幽深的洞口
像极四字型张开的大嘴
无声语言
向世人
讲述腹中晶棺的传奇
棺中奇女
史诗般的功勋战绩
时间一天天抹去峰下遗忘千年的古迹
只有每日晨起的薄雾为你
披上七彩的披肩
穿上洁白的纱衣
人的记忆,在一定条件下会一点一滴汇集成流,在时间长河中的某个沙屿之地旋个弯儿掉过头来,形成回溯的潮汐。
记忆中的某些事件,会成为你一生的执念,让你固执地沿着线索不断追寻,努力去还原事件本身的历史真相。
去年清明节,回老家梨花镇扫墓。
祖坟在老家村子南坡坡顶下面。
不得不说梨花镇镇政府退耕还林的工作卓有成效。以前光秃秃的坡梁,现在是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就连荒凉的坟地都凭添了许多风水气韵。
用毛巾将父母的墓碑擦干净,墓地里从上到下,从高祖到短命的兄弟,三十个坟头,三十个墓碑!
离家二十六载,回乡祭祖五六回,可说是不孝!
回来了,就好好尽尽心吧。一块一块的将墓碑檫了一遍,还真有些腰酸背痛。直起身来一眼便看到对面大黑山主峰下,樊梨花洞那黑黢黢地洞口。
从坟地看对面的大黑山十分清晰,就连山脚处围山而建,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山洪冲刷,围墙的痕迹都依稀可见。
春雨夜来晨去,翠绿遍野,一条七彩云带在樊梨花洞下方缓缓地舒展回绕。
这种景象在我的记忆中是数不过来的,但从未像这次引发心灵的共鸣、震颤。难道天地真的有情;在用这种玄幻的色彩缅怀洞中的传奇;用这多姿多彩的形态语言演绎那段不朽的传说吗?
我痴了!回溯的记忆潮水般涌了出来
“听大人们说,樊梨花洞里用九条铜链子吊着樊梨花的水晶棺材,你说是真的吗?”懂事起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有时就会讨论。
“故事里本事那么大的樊梨花,咋就死在我们这里,还把棺材吊在黑山的山洞里”
“我爷爷在山根下给村里放牛捡到一个一尺多长长满铁锈的长矛头,今个早起就用锤子砸了半天铁锈,说要拿到土城让铁匠给打一把菜刀。”
小时候家里太穷,小弟癫痫、母亲腰椎结核。医院看不起,一张偏方挽救了性命,却留下了病根。
那时的我,经常和村里的半大小子们到大黑山挖药材卖给供销社,补贴家用。
一到山上,有些知事早的大孩子,就会很大人地指点着主峰下的几处地点说:“看见没有,那是石门,那里是石院,石院里那个石洞,上次我还进去玩了。”
“你们说梨花洞那么高,那么陡樊梨花的水晶棺材咋吊进去的?”
随着年龄增加,这些疑问越来越多,比如中学时,学校后面,那堵谁也搞不清楚来历,十丈高下,上面能并排行走两辆马车有余的城墙来历。
土城的东西两方,“东教场”、“西教场”的地名从何而来?
大黑山主峰下的“樊梨花洞”;山脚依稀可见围墙一样的遗迹;山下“后营”、“北营”、“中营”这些村子名称是咋来的?
这些都是遗迹、遗址吗?如果是,这些与樊梨花有什么关联?
“难道我们这里是一个古战场?如果是,那这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究竟掩埋了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念头一出现,就疯魔了一般占据了我的意识,让我多少年来不断地在史志古籍中追寻,在收集的民间故事传说中查找。希求还原,再现那一段历史!
第一章:云中郡急报突厥犯境朝廷议征
尽管我执着于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追索,但等我真正翻开这一页的时候,我的心颤了---
公元659年,大唐高宗李治年间。
贞观盛世的余晖,像是一朵盛放的金菊辉辉煌煌璀璨繁华。
高宗李治推行的兴农扶商新政,犹如春芽润发夏花绽放一般,使这古老的炎黄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全国各地无论城乡,居民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提高,尝到甜头的百姓心气越来越高,经商务农的干劲十足。新政推行仅仅三年,百姓的生活就提高了几个档次。
改良出台的政策法令由于更多地体现了民意诉求,几乎达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再不像以前那样,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以前让府县衙门最头疼的兵役、税赋都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新政推行五年,由于连年征战等因数造成的国力空虚,兵员补充艰难的局面彻底得到改善,如今可说是国库丰盈,兵员充足,朝野上下气象万千!
只是,一件事情让刚一临朝的高宗李治像吃了一头苍蝇一样膈应,一脸便秘日久的表情让满朝文武心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一国之君莫不过祭祀天地,为国祈运、为民祈福;
一国大事当以外族入侵,战乱扰民为重。
太宗之后,高宗李治可以说是一位有道明君,称帝十年以来励精图治,不仅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根本国策,又大力发展农业,鼓励商贸流通。让大唐的民生国力充满活力,一天天变得更加繁荣强盛起来。
然而,今天的早朝让高宗李治明朗的心情,一下变得非常不美丽。
刚一临朝,兵部尚书裴大年就手举奏折躬身递上。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