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百姓的万园之园(1/2)
万历觉得现在国内基本上已经肃清那些强硬的反对派,国外也暂时没有直接威胁的敌人了,土地问题是时候提上议程了。
目前,大明占有土地最多的大致是这么几类人,一类是皇室宗亲,因为以前分封土地,大明的番王和宗亲们占有了全国1/3的土地,而这些人更是打着皇室的名义四处兼并和吸收土地,目前占有数量已经非常吓人了。
另一类是勋贵和过去的功臣,他们的后人也一样占有了大量田地,估计也超过1/4。
还有一类就是地主和门阀世家,就好比东林党这些官员,有许多虽然清廉,但是都是靠自己的大家族来运作,在国政上为这些家族的生意谋利,他们也占有了超过1/4的土地。
第三类就是那些依靠自身功名的文人仕子,本身没有多少田地,但是许多为了逃避税收的人带着自己的土地投身门下,表面为奴,实际上是为了不给国家交税,这一类人土地也不少,而且危害很大,许多田地的税收就这样流失了。
第四类就是那些地方上的乡绅,一般都是以前朝庭上的大员,退休后在老家利用以前的声望与当地行政长官勾结,利用政策获得许多土地,而且对整个大明的乡镇有很大影响力,因为大明的官方只控制乡以上的行政单位,以下则由这些人掌控。
第五类是一般百姓,前四类剩下的田地就是他们进行耕种,但是为了避税这些人中有许多带着自己的田产投奔前四类人为奴,所以大明的税收实际是从那些没有投靠的小民身上获得,这也就是大明在后期人口增加了许多但是税收却减少的根本原因。
万历要改变的就是前四类人拥有的土地数量,但是以前想改变这种现象的人都没啥好结果,所以万历想通了,只有用革命的暴力对付这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将土地收归国有,让民众自己耕种,国家直接用税收进行调节,以后再用区块链进行管理,当然那是遥远的未来要做的事情了。
因此,万历开始进行准备工作了,计划是先让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先乱起来,当然是有控制的局部闹,不能破坏生产和经营活动,来个定点清除,只破坏私人产业,公家的不动。
万历顺便看了下众多义军中这个叫点灯子的历史资料,发现这个人是被逼造反的,原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在一个荒废的寺庙里读书,结果却被人诬陷要造反,只好真的去造反这么一个搞笑的起义军首领。
但是目前的历史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大明实行了资本主义,大量的饥民转变成皇庄的工人,起义失去了民众基础和动机,这让万历有点麻烦。
不过,历史是人造出来的,于是命令一个机器人,让他充做点灯子,让他首先去河南然后流窜去山西还有陕西,在造反的同时与当时万历在那些地方安排的王二还有在山东的那个白莲教一起开始起义。
于是,大明的1622年,义军开始闹腾了,河南、山西、陕西这三个地方同时出现了几股义军,他们总共纠集了上百万起义军,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号称都是在闯王领导下的义军,这个闯王当然不是高迎翔,更加不是李自成了,而是这个叫点灯子的人。
他们实力雄厚,并且装备精良,拥有火绳枪和板甲,却从不与官军正面对抗,只打田多的人,谁田多就打谁,首当其冲就是番王。
这些番王虽然防御好,城防坚固,但是义军的炸-药极其恐怖。
往往是几十根雷管绑在一起,还包着开山用的烈性炸-药,做成的一个巨大的炸-药包,用一根竹竿绑着,斜放在大门,然后一点火,“砰”的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连带着巨大的冲击力将大门一下炸成碎片,然后一窝蜂地冲进去,将王府上下全都拿下。
如果没有抵抗的,人全部放走,如果抵抗激烈全部杀掉,但是如果民声不好的王爷和宗亲就倒了血霉,被当众公布罪行,并张贴在城内热闹的地方,还把砍掉的脑袋挂在高处示威。
这些义军声称,均分田地,将所有王府的田地全部摧毁之间的间隔,模糊掉界限,同时分给无田之人,将王府内大量的粮食分给穷苦百姓,并将敢来援救的官军打散,然后命令官府不准欺负这些获得田地的穷苦百姓,如果官员敢有私自收回这些田产的,全部杀掉。
被攻击的还有许多勋贵、官员和仕子,地主就更加不放过,反正只要家里田产较多的人,全都被拿下。
这下,官员们坐不住了,纷纷八百里加急,给万历打报告,要求增援士兵,结果万历看了,非常重视,立刻让国师带领军队去平息起义,结果,军队一来,这些义军就躲入深山,军队一走,就又出来,去山上剿匪,找不到人,只好派军队驻守当地。
然后因为田产都已混成一片,就算有界线,也是老百姓后来自己划定的,且所有田契均已烧毁,万历只好命令收为国有,所有被赶出来的宗亲,万历命令全都回京城居住,反正你们都有俸禄,下令允许所有宗亲拥有工作和当官的权利,要不没办法,总不能让王爷们一家几百号上千号人饿死,不过要自食其力,没有技能去工厂打工,反正饿不死你。
这样一折腾,没出一个月,河南、山西、山东、陕西这几个地方的王室宗亲被杀的杀,跑的跑,基本已被肃清,那些地主和士绅就更惨了,要么死了,要么跑了,要么投亲去了,反正家破人无,因为许多人好日子过惯了,一下变成穷人,非常不习惯,只好去工厂打工,所以很多地方经常可以看到衣着光鲜的人在车间里干活,或者在农庄里种地的景象。
这下子,官员们不干了,大肆攻击武将的不作为,也弹劾国师的剿匪不利,国师一听我还不干了呢,让其他武将领兵,结果也是一样,找不到人,几十万人化整为零,躲藏在大山,找不到了。
后来,得到确切情报,这些省的悍匪居然离开了,全都到其他省了。这一下,把其他地方的王爷和地主老财们吓坏了,纷纷出钱自保,修建大的堡垒,门都换成了最好的钢门,不是肛门。
结果一样没用,因为门是炸不开了,但是围墙这么长,你不可能全用钢的吧,全国其他省也一样,而且这帮义军的效率很高,往往是军队还没来的时候就已经把该干完的事情全部干完了。
这样一来,长江以北的省份全乱套了,各大番王纷纷上书要求进京避难,万历一概不准,这是祖制,番王不能离开所在地。
这样一来,只好等着义军来,要么为了家产拼死一战,要么乖乖投降,交出家产,到京城投靠万历,而那些地主老财们纷纷花重金组织乡勇,购买军事装备,准备顽抗到底。
但是农民军居然升级装备了,有了更利害的燧发枪,还有手榴弹,这下地主老财们惨了,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只好投降。
万历一听,大怒,问他们怎么会有燧发枪的,后有大臣禀报,是有官府的官员怕死,将火器库防也丢了。
当然这事情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因为连皇亲国戚都被起义军砍了脑袋,丢个火器库也就不算什么了,
各文武百官在担忧自己家的同时也觉奇怪,这些起义军虽然数量达到百万之多,但是训练有素,且从不扰民,那些家里没什么田地的官员和勋贵也没遭灾,而且居然闹了这大的动静后,各地的商场铺子没有一家被抢过或是被打劫过,一切生产和生活没有受到半点影响,老百姓这些年也多少悟出一些道理,就是这年头的义军还真是义军,从来没抢过老百姓,所以大家该上街上街,该购物购物,有时候义军在街上过的时候,还站在马路边上看热闹,反正从来不找百姓的麻烦。
现在那些家里田多又聪明的赶快把田都给卖掉,免得倒霉。
万历也怕别人看出道道,于是让军队把那些真的强盗和匪徒抓了个干净,并且让机器人义军将一些王府的东西送给这些人,等军队来的时候,人赃并获,所以剿匪还是有成绩出来,只是说没全抓到,剩下的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这些江南的大地主和王爷还在看热闹,没想到居然这些义军把北方折腾干净后,又开始折腾起江南了,于是长江以南又开始闹匪患了,众大臣这下可急眼了,因为大部分东林党人的家族全在江南,上万顷的良田呀,纷纷上书给万历,说得天要塌了似的。
万历假装非常重视,对这些大臣说,朕对大家的遭遇深有体会,朕的亲人许多都遭遇过此事,但是朝庭这几年摊子铺得太大,以至于国库钱粮不多(因为万历赚的钱都进内库了,国库的确还是历史上那么点钱。),实在很难拿出多少,前几次国师她们剿匪已经支用过了,所以不如爱卿们自己让家族出点?
户部尚书也出来作证,说国库的确拿不出钱来,虽然税收不少,但是因为万历早就下令让管关税的机器人全部做两本账,公账很少,大部分入了私账,私账全都进入内库,由万历私人掌管,万历贪财嘛,户部根本不知道实际税收情况,知道的都是机器官员。
而且万历明面上的确有理由,这几年官员工资增加了几倍,这钱都发给你们了呀,且国家这几年军费开支也增加了几倍,军火和万吨巨轮这些花钱都海了去,并且科学院花钱是上不封顶的,各地的军校学校那更是花了不少,所以这些官员也知道国库存银不多。
无奈,只好让自己这些家族出钱想办法,别看以前万历要问他们借钱,一个个装穷比惨的,但是这次关系到自已身家性命的时候,那大方起来叹为观止啊,居然一下凑出纹银三千万两,万历心中这个气啊,看起来义军要赶快动手了,这帮老财比北方富裕得多呀,这么短时间一下就能凑出这么多钱,幸亏用这个法子,要不这些人的钱还真出不来。
于是,万历又调集官兵,开往南方剿匪,当然,领头的都是机器官员,拿了这些钱大部分上交给万历了,把人往江南带,但是出工不出力,专找那些真正的强盗和山贼下手。
对于义军,那是早就通风报信了,所以坏人是抓了不少,但是义军嘛无非是打了就跑,一直把整个江南都打了个遍,所有的大土地占有者全部抢了个空。
然后,义军故意联络海外的倭寇,说好一起到江浙发财,等这此倭寇上岸后,与大明锦衣卫和机器人将军联手,将这些祸患多年的家伙全部杀光,一个不留,然后乘坐这些倭寇的船只,以及大明的官船,全部跑到琉球古国,占地为王,准备进攻日本了。
大明义军自起兵之日起,就没打过反旗,没造过反,打得都是替天行道,所到之处都是分发粮食给穷苦百姓,攻击的也只是少数族群,所以百姓对他们完全没反感,反到是官府查问时,多有遮拦。
等到万历宣布剿匪成功,并拿了倭寇的人头给江南官员和仕人一个交代后,老百姓还为这些英雄好汉暗自流泪。不过万历也悄悄放出消息,就说这些人的头目带着一部分人去海外了,老百姓这才高兴起来。
这些江南的官员虽然损失惨重,但是看到数十万的人头,再加上此役后再没出现这些义军的动静,所以也就相信至少这些人不会再出现了,至于跑到海外多少,反正只要不来大明,也就算是成功剿灭了。
一时之间,众大臣有歌颂万历的,有肉痛田产的,反正各有百态,万历高兴啊,这些田也不用发回了,基本上无主了,全部收归国有,全部收归皇庄,大机器化生产。
工人也是现成的,很多佃户没田种了,都纷纷加入皇庄,给国家交粮,反正也不多,才三成,最多五成,那么自己最少可以得一半。比以前给这些大老爷种地划算的多。
当然,碰到一些没死的大土地者,且又带着田契跑出来的人,基本上只要你一露面,要不是被抢劫被杀,田契不见了,要不就是失踪,要不就是交通意外,反正这样的人不多,而且案子也在锦衣卫的安排下,不了了之了。
就这样,万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全国大部分土地收归国有,而且不但没花一分钱,仔细一算义军打劫出来的这些人的现银,总计大约有500亿两白银,这还不包括养那上百万的农民军的钱。这下万历爽坏了,原来强盗是这么发财的职业呀,这还只是抢劫国内,要是到国外去抢,那还不知道有多少钱呀!
得了便宜的万历,立刻重赏剿匪的官员,并且宣布为了庆贺此次全国剿匪获得成功,给大明百姓发钱,每位大明的子民都可以获得10块银元,也就是共计发放将近20亿两白银。
百姓又象过节一般,沽酒买肉,逛街看电影,连路边的乞丐都有10块银元,锦衣卫还都接到命令,查询此事有无落实,如果没有发放或者敢贪污的官员,一律抄家革职,反正大明现在流行官员抄家,老百姓见怪不怪了,不过连乞丐都有10块银元还真少见。
当然,也发生过乞丐得了钱天天花天酒地,然后没几天又上街要饭的现象,这是自己愿意,没人拦着。
要知道,大明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可不低,一个烧饼才一个铜钱,1000个铜钱才抵一块银元,一家人吃一个月的家常饭菜也才两块银元,酒楼上叫上一桌上等酒席也才两三块银元,因此当百姓得到10块银元的时候,可以想象大家幸福的表情了。
万历也很高兴,想到自己能有今天,完全都是国师的功劳,自己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她了,万历一拍脑袋想,我好像一直没怎么感谢过她的,叫她过来聊聊天不错。
国师这段时间火大了,因为被万历叫去剿匪,但是万历又不准她剿灭那些自己人,所以国师在官员们的心目中声望有所下降,而且这些官员因为自己家族被清理干净了,没地方发火,就怪国师剿匪不力,上了许多奏章,说了国师许多难听的话,这也不奇怪,自己家的亲戚全被灭了,自己的财路也断了,就剩下死工资了,这些官员又不敢说万历的坏话,毕竟万历现在的声望是如日中天,民众没有受到匪徒的侵害,自然对万历还是感恩戴德。
但是国师就不一样了,大家反正背地里没少骂她,她有一肚子委屈没地方说,因为要保密,所以里外不是人的感觉。
万历听到说国师来了,马上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了,灭绝国师一看万历这副样子,什么火也发不出来了,于是问道:“陛下招见,有什么事吗?”
万历满脸笑容地说道:“唉呀,好久不见了,我亲爱的国师,朕想死你了,唉呀,怎么回事,你好像都瘦了,这段时间把你累坏了吧,都是我的错,害得你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为了朕,你真是太辛苦了,朕想你想得都快发疯了”
国师一看万历那坏坏的表情,心中警惕之心顿时大生,因为只要万历一露出这种表情,就意味着有麻烦事要找她帮忙,于是冷冷说道:“又有什么事情,直说吧”“你怎么啦,生气啦,别气了,我都说了,都是我的错,今天叫你过来,就是想要感谢你的”说完,万历一招手,太监小桂子马上跑过来。
万历对小桂子说道:“为了表彰国师的英勇无畏的表现,我准备专门为国师召开庆功大会,朕之所以能够顺利扫灭三个国家,以及结束国内的义军之事,国师功不可没,所以特别赐封国师太子少保之衔,赏宫中骑马之荣,封翰林院大学士之职,并修万园之园一座,赐名圆明园,并且在门前立一座功德碑,上刻国师三大役之功,凡路过门前的文武百官皆要下轿下马,黄金珍珠宝石玉器首饰十箱。”
灭绝一听,原来不是找麻烦的,那就好,这么高规格的赏赐呀,看来这家伙还知道我有多苦,没忘记我就好,不错不错,这就挺好,国师这些日子的委屈一下就烟消云散了,眼里还有泪花。
万历一看,咦,机器人也会哭吗,是雾气吧。
当万历把这个决定一公布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顿时议论纷纷,虽然三大役国师的确身先士卒,以身犯险,亲临后金的巢穴,立下盖世之功,但是在后面的剿匪过程中似乎有力无功,并且大多数官员恨国师的原因是在于发泄被灭族之痛,所以反对之声四起。
但是大多数官员在万历的解释之下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个决定,功劳是明显的嘛,不能有一点点小过失就否定大功,这是说不过去的,国师在朝堂上看见万历为自己据理力争,心中无限感动,心想万历到底还是护着我的,灭绝心里甜丝丝的,比受了奖赏还开心。
万历看着国师露出的笑容,心中暗道:“这个傻姑娘,明明是为我做事受委屈,居然还这么开心,真是好骗呀!”
下朝之后,万历和国师并肩而行,边走边聊天,见四下无人,万历说:“国师,怎么样,朕说过能够解决土地问题,现在你看到了吧,绝大部分国土都已经收归国有了,如何,我们原来打赌之事是否能算朕赢?”
国师翻了一下白眼道:“谁承认了?你现在是把国土收回了,但是以后这些官员地主或者比较利害的人,不一样还会巧取豪夺,几代之后,土地不又集中起来了!”
万历瞪着眼睛发了下呆,一想也对,世间之人,特别是中国人对土地有种刻骨的爱好,一有钱就买地买房,商人还是会把钱拿来买地,虽然收归国有,但是看后世最后还是把房子可以自由买卖,炒高楼价最后的结果,还是老百姓买不起房子,最后还不是有钱人的天下吗?
国师看到万历表情不对,像石化一样,以为他脑子短路了,急得使劲摇晃万历,万历这才长吐了一口气,道:“你是对的,虽然我和你打赌赢了,但是百姓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房价只会越来越高,几代之后,穷苦之人还是无法住进好房子,虽然后世有廉租房,但是万历清楚,那也只是杯水车薪,住在破旧房子的还是有许多,不行,我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辛苦打下的天下决绝不能是富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我一定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住上好房子,至少让中国的老百姓都住上好房子,衣食无忧,老有所依,病有所养,这是我的最低目标!”
国师看到眼前目光坚定的万历,似乎不太认识的感觉,以前只认为万历是个没什么优点只有一肚子坏水的家伙,现在感觉万历似乎还有些自己无法了解的东西,感觉万历在阳光照耀下居然有些金光闪闪地味道,万历这些让人看不懂的东西是什么呢,聪明绝顶的国师不禁陷入了沉思。
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着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
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
历史沿革
折叠选址造园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因此雷金玉异常欣喜,并创造了“烫板”的模型方法。而“烫板”的模型方法却被咸丰毁于一旦。
折叠建设时期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的理想标准。
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雍正三年(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云:“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可以看出他建园的急迫心情。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