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奸臣和忠臣还有流寇?(1/2)
第十九章奸臣和忠臣还有流寇?
万历心想:不可否认,魏忠贤是个大奸臣,但是这个大奸臣因为出身贫穷,没得出路只好把自己阉了才进了宫,也是贫苦人家,所以对百姓方面还未做得过分,所颁发的政令都还能让百姓有口饭吃。
不象东林党人,虽然也有忠君爱国之人,但是一旦形成群党则为了反对而反对,明明是对国家有利的,因为是政敌提出的就大加贬斥,党争已经让国家陷入灭顶之灾。
而且东林党派多是大地主大财阀世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居然反对国家收税,还说这是与民争利,我也真是无语了,如果当初崇祯皇帝能够向这些人收到应收之税,也许国家就不会没钱打仗了,也许历史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所以,东林之恶甚于魏阉之害,但是两者并存之时,国家尚能运转,任何一边独大则国家即刻陷入无边的黑暗,可见是权利侵蚀了人心,为什么一个好皇帝可以避免许多坏事发生,象唐朝李世民可以宽容对他的攻击而不打击报复,但是党派绝对不能。
万历想不明白这些事,也不想去想了,反正有我蜗牛在,这些烂事就通通不会发生,我只杀对国家有害之人,反对我的人只要对国家有利,只要你不贪,我也不会杀。
想到这里,万历对魏忠贤说:“朕知道你是个利害之人,但是要守规矩,规矩就是你必须都听命令行事,你能做到吗。”
老魏看着万历的眼睛象刀子一样深深地看透了他的内心,吓得赶紧答应能够做到。“那就好,朕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没让你做的事情一件也别做。”“诺,陛下”“从今日起,你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与王承恩一起负责批红吧!”万历冷声道。
“啊,真的啊,我不是做梦吧,谢陛下,奴才一定粉身以报陛下大恩。”“别高兴太早,你要帮朕把那些反对朕的人都调查清楚,看看他们身家是否清白,是否做过对不起朕和国家的事情,如实调查,如果是忠臣,即使是反对的朕的人也要保护,朕喜欢忠臣,老魏你明白吗?”“是,陛下,奴才一定照办”“下去吧。”
过了没几天,据老魏的暗中调查,此前反对皇帝的有东林也有浙党,这些人都是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家族,有许多小户人家为了避税纷纷投奔他们,因为他们的家族读书人多,秀才以上功名不少,但是大部分的人尚未发现劣迹,只有少部分人家在地方名望不好,做过许多不法之事,欺压良善,已经写了一个清单,请皇上过目。
万历接过来一看,这还叫少啊,有上万个官员,看来上次没杀干净,还有作恶的。立刻下令,老规矩,有证据的现场杀掉,凡是对百姓不好的,民愤大的一律斩立决,家产充公,男的为奴,女的为妓。万历又发了笔财。
只是可惜,这大部分官员都是依靠国家制度的漏洞发财,算不上人品问题,没办法杀。老魏说谁屁股没屎,几板子下去都招了。
历史上有部分观点是,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为何?就是因为东林党的死敌老魏死了,所以明朝被这帮家伙祸害完了。
其实蜗牛认为,崇祯皇帝逼死魏忠贤,打破了这个平衡,所以让爱钱的东林党人把大明给掏空了,这些人只爱财,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表,权利是他们生钱的法宝,为什么到最后,崇祯死的时候身边一个大臣都没有,只有王承恩这个太监。
因为东林只爱财,所谓的忠君,在最后关键时刻没一个大臣站出来保护皇帝,所以太监对于皇帝来说,要比东林要忠心得多。
东林党的代表钱谦益,就是那个有名的“头皮痒,水太凉”故事,投降满清,从这帮人身上就能看得出,平时越是人五人六的,到了关键时刻最没骨气的就是这种人,反而没有太监血性。
所以万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太监比大臣靠谱,但是也要管严了用,这样他们就不敢乱来,还可以做许多自己不方便出面的事。
因为万历还有机器人也在调查,所以两下一比对,发现老魏办事很精细,没有差错,难怪当时能够得到天启皇帝的完全信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办得不错,老魏,你家是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吧”“是的,皇上”“听说河北河南那边天灾不断”“皇上圣明,我家就是因为这样,穷得只好把自己给阉了进宫混碗饭吃。”
现在冰河时期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虽然大家都在粉饰太平,但是按照历史上说,万历年间的天灾鼠疫已经让数百万人死亡,只是因为古代交通和资讯不发达,各级官员掌握不到整体情况,只能看到一个小局部,因此都没有意识到这此灾害对大明王朝有着什么样影响。万历年间河南灾荒影响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灾荒对河南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
在万历神宗掌权的四十八年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更是世所罕见。灾荒不仅仅给中央带来财政上的困难,更对整个社会的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人口数量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受灾严重的河南地区影响亦是久远,不容忽视。
(一)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害
河南位于九曲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从黄土高原而来的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一遇平缓地带便逐渐堆积,致使地面河床越来越高,碰到雨水较多时节便造成黄河决口。整个明代,黄河经常决口,单万历一朝决口已然达十次之多。“河南府州县。密迩黄河,地方历年亲被冲决之患,民间田地,决裂破坏,不成垅亩,耕者不得种,种者不得收,徒费工力。”[2]决堤而出的黄河水,不断冲刷着下游的农作物;面对自然灾害的无情,脆弱的小农经济只能一退再退。自然灾害只会给无数辛苦劳作的老百姓带来伤害。遑论其他灾害的影响,单单黄河决口一项水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害便是无法估量的。河水肆虐庄稼,淹没耕地,淹死民众冲垮屋宇,致使农业减产,物价上涨。相比水灾,旱灾对农作物的影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出现旱灾,农作物减产绝收亦是常事。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有甚者一年四季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水灾仅是其中之一。更雪上加霜的是许多灾害都是相伴发生的,如地震往往伴随水系决口,旱灾亦是伴随着蝗灾和瘟疫。据实录载万历四十三年,“东省六郡自正月至六月不雨,田禾枯稿,千里如焚,耕嫂、贩夫蜂起抢夺,相率而求一饱”[3]字里行间我们便可知灾荒过后大地荒芜,千里之内毫无生机之惨状。水旱蝗雹等灾害对农业生产损害颇为严重,一旦灾害发生,农田转瞬间变为荒芜,各种农作物难以残存。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牲畜的死亡,致使后期农业的恢复发展得不到充足的畜力保障,对农业恢复也带来诸多不便。
(二)灾荒对人口数量、生活质量影响严重
灾荒发生之后,对人民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劳苦大众: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无力抵抗大量的粮食减产绝收,更无余力在灾荒频发的环境中寻求生机,以致灾荒过后人口锐减,生活状态极其悲惨。据曹树基先生统计,万历八年至十六年间,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四省死于灾荒和鼠疫的人口合计约为700万人”[4]数目之巨令人触目惊心,短短八年间因灾荒等因素折损人数竟是如此,不难想象整个明代因灾荒人口数量下滑之大趋势。“去年五月二麦已见垂成,忽经大雨数旬,平地水深三尺,麦禾既已朽烂,秋苗亦复残伤,且河决堤溃……于是扶老携幼,东走西奔,饥饿不前,流离万状,夫妻不能相顾,割爱离分,母子不能两全,绝裾抛弃,老羸弱方行而辙什项刻身亡。”[5]字字如泣如诉,向我们展现出当时灾荒过后人民扶老携幼避灾之状,但灾荒波及面积之广,缺衣少食的穷苦大众又有几分气力可逃,无处寻觅安身之所。逃荒途中更是步步艰辛,以至于大部分中州贫民已无家室,人口急剧下降,生活温饱都不济又何谈质量,到处一片饿殍遍野景象。据记载:“二十二年,河南大饥,给事中杨(东)明绘《饥民图》以进,巡按陈登云进饥民所食雁粪,帝览之动容。”[6]“河南灾侵异常,父子相食,寝食靡宁”[7]这两条史料体现了灾后人民为求生存不得已而食雁粪,更有在生死关头抛弃人伦亲情互食的惨状。灾荒过后不止影响的是人口数量质量,原有的道德人伦在饥荒之年更是败坏殆尽,仅存的保有气节之人也是寥寥无几。
(三)灾荒对社会经济损害极重
灾荒过后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原因对原来繁荣的经济必然造成极大损害,“充分之劳动力,为农业之生产力构成第一要素”[8],在古代,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灾荒过后农田荒芜,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造成大量民众死亡,劳动力短缺让农业生产无力可使,农产品尚不足以自给,更无多余的产品供社会消费。势必造成供求不足,粮食短缺,物以稀为贵,粮价便大幅度上涨,早已贫困潦倒的灾民粮食都难以购买,更是无力消费其他商品。此外,劳动力的锐减更导致许多手工作坊无人操作,各种生活用品无处购买,整个社会都缺衣少食更何谈交换,“灾荒最直接之结果,即造成整个农村经济之崩溃,使国民经济之基础根本颠覆。”[9]市场上买卖双方缺一不可,此种情景下百姓均无购买力,市场商品无法流通也就致使经济衰败。
二、灾荒对河南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
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破坏社会环境,锐减人口数量,侵害农业生产,还会造成大范围的人口流动,社会动荡、人心不稳。灾荒的危害类似以石投水慢慢扩散波及。最初灾荒来临,百姓为图生存只是变卖牲畜,继而卖妻女,最后依然无计可施老少辗转,被迫流移,致使一遇灾荒便会出现大批流民。流民的生存状态是灾民的一个典型缩影,他们的存在大大促进了社会的人口流动,给稳定的农业生产带了巨大的挑战,威胁社会安定。“这负戴道路的是复业流民,流民告称……一向在外乞食,背乡离井,日夜悲啼”[10],流民被逼无奈,只能在外乞食他们只求裹腹一旦最低要求不能达到,不难想象他们便会铤而走险。“凶岁子弟多暴”,灾荒年份,灾民抢劫粮仓,变为盗贼爆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臣惟河南浃岁灾荒,昨年尤为二百年来罕见。小民饥困无聊,弱者饥死沟壑。壮者聚为盗贼,所在抢掠,家无宁字。”[11]生活所迫,过不下去的灾民相继愤起反抗既有的社会统治,触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万历河南灾荒的社会救助
万历年间,河南灾荒严重影响范围较广。脆弱的自然经济面对严酷的灾荒自是难以抵御,为避免更多灾民罹难,维护社会稳定,政府会出台各种政策最大限度的减轻灾荒带来的危害。就万历年间河南的社会救助主要有:政府的蠲免、赈济、地方的备仓等。
(一)政府的蠲免
在明代政府最主要的赈灾措施是蠲免蠲免是关于灾荒中勘灾、报灾、确定蠲免名目程度等一套完整的救灾体系。最初从洪武时期,无论什么灾荒,受灾程度如何必有蠲免。随着后来政策的变化,以勘灾报灾的程度,不同分量的减免。万历九年五月河南灾荒政府下令:“各项拖欠钱粮尽行蠲免以苏民困。”[12]明代的灾荒救助政策比起前代已是很完善,皇帝对民间的灾荒亦是十分关注,但往往事与愿违,在逐级实施的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纰漏,各级官员很难按制度圆满完成,这便大大降低了救助的效果。在自然灾害施虐百姓的同时,不乏宵小之辈在暗地里中饱私囊,鱼肉百姓,而且这部分贪官所产生的危害远大于自然之灾,雪上加霜之苦令百姓无处伸冤。万历中期以后各种赈灾救助政策很少提出,神宗怠政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政府国力逐渐不支,在救助灾荒方面变得力不从心。灾害一旦发生对人民打击极大,单单依靠蠲免钱粮不足以解民困,而且中间还会有各种“蛀虫”,人民受惠程度一般。
(二)灾后的赈济
赈济往往与蠲免并行。灾荒发生之后蠲免政策并不能有立竿见影之功效,相反赈济便是一项既具体又深切关乎灾民性命的措施。明代最早关于赈济方面的条文政策便是洪武年间的赈粮发放标准“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岁以下不与”。随着交换的频繁市场的发展,白银逐渐变为市面上通用的货币,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确定了白银合法化地位,此后政府对灾区的赈济便有米粮之类的实物变为白银,但并不是全是银两。除了白银赈济还有比较重要的便是调粟。本地米粮不足便从临近的地方或京中仓储或截漕起运以补充饥民所需。在赈济的措施中,煮赈则是解民众之急需之策。灾荒过后在饥民聚集之处煮粥赈济,万历年间河南大灾钟化民多立粥厂以赈:“公念惟粥可以赈极贫,救垂亡之命,谕各府州县正官,遍历乡村,集保甲里老,奉善良以司粥厂。”[13]实施正确且及时的赈济,在灾荒发生后便能使灾民得到较好的救助,退一步而言,至少能保命安民,百姓不至于在灾后饥无所食以致饿殍遍野。但自万历二十七年以后,国家对灾荒的赈济则大打折扣,政府的救灾能力远不如万历初期。神宗在救荒上怠惰,上欲兴之下必甚之,各级官员更是玩忽职守。除此还出现一种特别现象:各级官员严重不足。官员作为国家机器运转的枢纽,在严重缺员的情况下可想整个国家的状态。种种迹象表明万历中后期政府救灾能力有限。
(三)地方及民间救助
社会救助中政府的救灾只是其中一部分,民间地方的积极应对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救灾要有积极的准备,首先必须要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仓储的建设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据记载:“预备仓之设也,太祖选耆民运钞籴米,以备振济”[14]这是明朝初期的仓储制度,后一直沿用。其中河南方志中记载着大量的地方官员建立仓储以备灾荒。万历年间,河南道监察御史钟化民:“臣惟积贮之法,在民莫善于义仓,在官莫善于常平。”[15]平仓用来调剂物价以便在灾荒之年更好的赈济灾民,义仓则是民众自救的一个产物,前期大多是有富民捐赠。平仓义仓在灾荒之年综合运用方可发挥出应有救济功效。除了建立仓储,地方政府还实行很多其他措施保障灾民的生存,以免饥饿的灾民转化为盗贼流民甚至发生起义,开仓施粥以工代赈等。万历二十二年钟化民在河南:令各府州县查勘,动工役,如修学、修城、浚河、筑堤之类,计工招募兴作,每人日给谷三升,借急需之工,养腹之众,公私两利[16]。小农经济是分散的,单个来看力量弱小救灾能力有限,但假如政府有正确的措施合理组织利用,分散的个体也能在救灾中发挥作用。万历四十四年七月,河南发生蝗灾,官府规定捕获蝗虫者官府给予谷物。万历十四年十一月河南官员题写:“中土灾殄,百姓流离。欲将开封等府地方湮淤河渠,动支仓库银谷及小民愿自出力者通行修浚,并建设闸坝,以备旱涝,以为利兴聚民之政。”上从之[17]。在灾荒之后,地方政府与民间自救相辅相成,充分发动群众才能使救灾取得较大成果。
综上所述,明代万历年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河南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停滞衰退,人民生活贫困潦倒难以为继,一部分饥民为了生存转而变为盗贼甚至发动起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政府面对灾后民众的惨状积极应对,蠲免钱粮,赈济百姓,地方和民间也想方设法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害。但脆弱分散的小农经济在面对强大而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根本毫无抵御之力,而且万历年间灾害发生之繁,使人民毫无喘息之机。虽然社会各方面也实行社会救助,但这些对于频繁遭受灾难的人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万历中后期神宗怠惰逐渐的倦怠朝政,国力随之逐渐衰微,政府的救灾力量更是大不如前,灾民生活的更是水深火热。此后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与灾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今自然灾害仍是时有发生,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从历史上的灾荒问题中仍可以寻觅到很多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0.
〔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459.
〔3〕官修.明神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4〕鞠明库.灾害与明代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孙激,等.河南通志续通志(卷75)[m].台北:成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1839.
〔6〕张廷玉,等.明史(卷30)[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万历从老魏口里得知,这些天灾人祸已经让许多人无家可归,其实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乱民事件,只是因为很快被当地官府镇压下去了,要不就做了山贼流寇,只是当地官员从来不上报,所以大家都还以为天下安康,百姓还过得去。
万历觉得老魏说的都是实情,更加坚定铲除这帮尸位素餐的官员的决心,当然还有这帮皇亲国戚,不把他们都宰了,天下的土地没法国有,有时候觉得其实简单粗暴未必不是好办法,中国封建王朝之所以300年一轮回就是因为土地集中的问题,每次一个新朝建立,都是将以前的旧王朝摧毁,将那些私有土地重新分配,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土地国有化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谁做谁就倒霉,张居正死后还不得安宁,就是因为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所以万历准备暗中找一个机器人来做。
记得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叫王二,于是就把这个机器人叫做王二,让他按着自己的意思去河南造反。
并且,把南洋买来的粮食分了一部分以赈灾的名义送往河南,然后在河南境内,让王二和几个机器人把这些粮食给劫了,再找一个山头占山为王,收拢当地的饥民,暗中造反。
当地官员上报了这次事件,万历令官员追查此事,当地官员胡乱找了几个饥民当了替罪羊,万历也假装不知,此事就这样过去了。
万历知道,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造反农民军,李自成和张献忠原来都是官员,因为种种原因也被迫走上了造反之路,因此,这两人也在那份名单上,一早就被王承恩安排到京城了,安排他们去对付建奴还是不错的,这两人都挺能打,而且生存能力超强。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