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穿的蜗牛 > 第11章 倒霉的努尔哈赤(下)

第11章 倒霉的努尔哈赤(下)(1/2)

目录
好书推荐: 小时候——姥姥的故事 风起九四 幻影龙图 蜗行者 天纵神皇 永恒通神 捡个女帝做老婆 妖孽王爷的废材小王妃 超级塔防系统 花夜

先不说万历见徐光启,看看那个倒霉的努尔哈赤在干些什么。

这个老建奴吃了这么大一个暗亏,气得在清河堡直跳脚,现在关键是如何攻打一座坚城,没办法了,只有硬着头皮上了,老奴看到有几个部落首领在那里交头接耳,对他指指点点,估计没什么好话。

看来要让这几个部落的人打头阵了,敢对我大汗质疑的人要让他们吃点苦头才行,想到这里,他暗自记下几个头领的样子,然后命令召集大家分配攻击顺序,刚才那个首领的部队被安排在最前面攻击,并且限定他们一天之内必须冲上城头,否则军法无情。

几个首领没办法,只好自认倒霉,召集手下,商量如何攻城,有人建议打造盾车,可以抵挡一些火枪和小炮的攻击,老奴也答应在后方用射手掩护,就这样,一天后,攻击开始了,只见一千多名建奴带着梯子和盾车开始试探性的攻城。

离城还有几百米的时候,发现城关上静悄悄地,似乎没人一样,原来,秦良玉深谙兵法,控兵有方,不到射程内绝对不放箭,也严令其他人不准攻击,没有命令攻击者立斩。

师太在一旁暗自点头,心想:秦良玉果然是一员身经百战之将,临阵指挥若定,蜗牛果然没看错,能够把指挥权完全交给一个千里之外的少数民族首领,那是需要极大的信任和勇气才行。

当建奴的部队离城只有60米远的时候,只见城上一声号角,攻击开始了,但是却只有少量的弓箭射出了零星的羽箭。

这让建奴胆子大起来了,估计城里武备不足,昨天箭都用光了,本来一千多人分散缓慢前进,看这样子大家马上加快了步伐,也不分散了。

但是有的建奴突然觉得不对劲了,因为自己牛录的那些大小头目都不见了,原来刚才的那些箭虽然少,但都是神箭手射出去的箭。

他们专找那些衣甲鲜明、大声吆喝的、看起来象头目的人,而且中箭的基本是头部,那些人立刻就挂了,连声音都没发出,不容易引起注意,并且数量不多,也容易让人产生火力不足的假象。

等到城下建奴已经相当集中的时候,秦良玉这才下令全体攻击,顿时,枪炮声大作,箭如雨下,城下死伤迅速增加,不过有盾车在前,除了被直接命中炮弹才会散架,一般还是能够挡下不少的弹箭,所以建奴在继续前进。

一开始,许多小头目没有想到白杆兵有重弓(力量不够的人用不了),射程极远,以为没事,结果没想到被直接射杀。

而部队因为无人指挥,各自为阵,很快乱成一团,这时候城上的虎蹲炮开打了,因为打的是散弹,一打一大片,而且近距离杀伤力特别大,盾车一下就散了架。

失去保护的建奴急忙竖起盾牌但是也没用,因为明军早有准备,这次万历从京城专门让国师带了500门各式火炮去支援城防,现在还只用了50门,打这千把号人都还有多。

万历以前分析过大明与建奴战争的特点,发现明军擅长守城,建奴长于野战,历史上在辽东打的好的名将基本上都是守城守得好,原因就在于明军火器类型较多,但是大部分比较麻烦,装填弹药速度慢,射程较近,因此适合守城,不适合野战。为了更好了解如何作战,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明朝的火器:

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明代后期士兵(手持三眼铳、穿布面甲)

集束火箭

明代《武备志》对一窝蜂有较详细地介绍,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射程300米,连发火箭弥补了普通火箭弹道不稳定的弱点。这种武器明军已大规模使用。

神火飞鸦

明代的军事技术家还创制了“神火飞鸦“与球形带双翼的“飞空击贼震天雷“两种“有翼式火箭“。这两种火箭分别在鸦形与球形体内装满火药,火药中有火药线通出,并与起飞火箭火药筒中的火药相串联;发射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药线,使火箭飞至敌方,并将鸦身与球体内的火药引爆,杀伤和焚烧敌军的人马,是破阵攻城的利器。

万人敌

大型爆炸燃烧武器,重40公斤,外皮为泥制,重量40公斤,产生于明末,用于守城,为了安全搬运一般带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李自成攻开封的时候,曾经通过地道突入曹门心字楼下方,守军采用投掷万人敌的办法消灭了突入的部队。万人敌

火龙出水

明代《武备志》记载的多级火箭,用纸糊筒外绑第一级火箭,龙口内有第二级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击中敌方船舰,用于水上攻击,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火龙出水

佛朗机

明代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1537年装备达到3800门,带有准星和照门。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发射的时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93厘米,炮弹从后方装入,发射间隔短,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威力惊人。因为后膛装弹对铸造技术要求较高。清代,以后被更为先进的红夷大炮取代。无敌大将军炮

火铳

明代制式的早期轻型火器,铸造精良,设计精巧,和元朝的火铳比较,所需火药大大减少。明代作为标准武器,曾生产达九万余,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广泛使用。长43.5厘米,口径3厘米,2人一组发射,一人负责支架和瞄准,一人负责点火射击,射程180米。相当于今天的步枪吧,最早的制式。火铳

红夷大炮

号称将军炮,明末引进西方技术制造,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重1.6吨,射程可以达到1.9公里!应该是这一类武器的极限了。

十眼铳

明代试验性连发武器,10节铜质炮身,口径10厘米,每节一发,可以十次发射,因为射程短,不安全,被后来的拐子铳代替。

拐子铳

带有曲柄的连发火绳枪,长37.5厘米,使用类似佛朗机的装填方式,可以连续三发,射程150米,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在援朝逐倭战争中使用比较多。个人认为有点儿自动手枪的味道。

迅雷铳

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桢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长187厘米,重2.5公斤,易于携带使用,明军经常列队跪射,火力没有间断。迅雷铳

五雷神机

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射程180米。看到这玩意儿真不知道咱们祖宗还能搞出什么怪东西了!

虎蹲炮

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远,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由于前装,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下层部队而与今天的迫击炮有异曲同工的用处。虎蹲炮

鸟铳

其实并非打鸟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轻捷如鸟也难以逃脱。是明军和倭寇交战中缴获倭寇火枪,随后仿制的。戚继光的步兵,已经40%装备了这种枪。称之为“鸟铳“并不是因为用来打鸟或连飞鸟也无法逃脱,而是因为其枪机衔着火绳落下点燃发火池中的火药的动作犹如小鸟啄食。它的射程是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抬枪

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抬枪“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以上只是明代火器之一部分,未能全列于此。事实上中国装备火器的军队编制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时期,军队中就已装备了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之后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一般人都知道徐光启与利马窦合译的《几何原理》,人们却鲜有知道他还写了一系列论兵之作的,像《兵机要略》、《火攻要略》等,都是他的着作!他主张使用西洋火炮,选练精兵。他的弟子孙元化“除协助徐氏删定《句股义》(即几何原理)外,还撰有《经武全编》和《西法神机》等兵学书,以及《西学杂着》、《几何用法》、《几何体论》、《泰西筭要》等数学书。“其中的《西法神机》,直接指导了关外明军的火炮运用。孙元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西学知识不在徐光启之下,而且他的军队驻地有支葡萄牙炮队,这批炮手前期有13人,后来增加到40余人,他们成立了一支模范炮队,作为明军孙元化部炮兵的示范部队。这批葡籍雇佣军拿着比周围明军官兵高几十倍的工资,确实干活也很有职业精神,教授明军炮手各种技术也十分认真,工作干得很不错。这种合作比起太平天国起义时李鸿章借洋师助讨太平军的事体,显得既主动又“科学“且开放!

公元10世纪之初,中国已将火药用于军事。据《宋史》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公元975年,宋军用火箭、火炮与南唐作战。到仁宗时,曾公亮等所着《武经总要》中,综述了当时的火器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咀、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十余种,直接反映了我国在公元10-11世纪之初,已广泛使用火器。到13世纪中叶前,开始出现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铳。它的发明使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到14世纪初,元朝在宋朝发明的突火枪和火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金属管形火器。14世纪中叶,在红巾军起义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中,金属管形火器已普遍应用,并已使用弹丸。金属管形火器的出现,是火器兵器发展史的一项重大变革,从此火器逐步代替冷兵器,并在军队中大量装备。

在明代,当时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极为发达,海外贸易非常活跃,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在萌芽时期,科技的进步出现了新的明显的转机。所有这些新的进步的因素,为明代的兵器、火药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加之明一代,北方长期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因此为了巩固边防,抗击外族的进犯,明代十分重视国家武备,对火药、火器尤为重视,视火器为御敌的“长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代的军队对火器十分重视。由于在各次战争中大量使用火器,使军队火器的编制装备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

学界对明代的火药火器制度关注者不少,但深入研究者不多,尤其是对明代火药火器在军队中实际运用中的作用评价不足,认为明朝军队虽然能装备了火器,但还未构成主体装备。明代单兵武器

早在元末明初进行的战争中,就已经使用了火铳。但这时军队中火器的装备并无定规,文献记载也无法获知军队装备火器的具体比例。在明朝一统全国后,明朝鉴于火器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强大破坏力和火器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开始着手建立专业火器部队和规定火器在军队中的比例,如洪武十三年年,明太祖正式下令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洪武二十六年,又规定:水军每艘海运船,装备碗口铳四门,手铳筒十六个,火枪二十支,火箭和神机箭各二十支等等。以上洪武时期明军所装备的火器与冷兵器一与九之比,明显地反映了明代火器装备的普遍,并且已有一定的定制。成化二年,明将郭登向朝廷建议,步兵“用神铳手十,弓箭手十,刀牌手各五,药箭强弩手十,司神炮及#3火药者八,杂用者七“。按照这一规定,当时明军步队使用火器的士兵,已经占编制总数的1/3左右。

此外,从明朝战事最频繁的边军看,其火器的普遍程度也是前代所不及的。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六年,辽东总官兵都督敛事曹义向朝廷奏请:“原领京库铜铳已给军事,恐冬寒操备至有摧折,今各卫库所贮远年造成铁铳七万五千有奇,请令修理,给军操演,遇警仍用铜铳。“正统九年,明英宗认为,原各边装备的铜铳数量太少,恐怕延误边备,于是决定“于原数外,量宜增加辽东五百三十五,延安绥德等处八百三十,永宁二十,宣府三百,宁夏一百,甘肃五百“。正统十一年,又规定:“给延边火器,大同甘肃手把铜铳五百,碗口铜炮四百;宣府铳五百,炮二百;密云铳三百,炮一百;辽东炮一百;独石炮四百“。明实录记载的这些片段资料,确实充分说明明代军队大量装备了火器。但是,各军的具体装备火器的数量,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军队

明军不仅在军队中普遍装备火器,还建立了专业火器部队。

永乐前期创建的专业火器部队神机营,他同当时的五军营、三千营合称京军三大营,担负着“内卫京师、外外备征战“的任务,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

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三十四《京营》的记载神机营编制主要如下:神机营设提督内臣2名、武臣2名、掌号头官2名,下辖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军;

中军设坐营内臣1名、武臣1名、下辖4司,每司设监枪内臣1名、把司官1名、把牌官1名。

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的编制相同,各设坐营内臣1名、武臣1名、下辖3司,每司设监枪内臣1名、把司官1名、把牌官2名。

后来有增设“五千下营“设坐营内臣1名、武臣1名、下辖4司,每司设把司官2名。神机营是朝廷直接指挥调遣的战略机动部队,主要“掌操演神铳、神炮诸火器“,“专习枪炮“,装备了盏口炮、碗口炮、将军炮、手把铳、神枪、快枪、单飞神火箭等火器。

折叠编辑本段作战方式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亮剑:我带李云龙打富裕仗 谍战:红鸾归巢 抗战:我有无限援助 抗战从淞沪开始 谍战魅力在生活诡道里 桃花女将要退婚,被迫称帝她哭了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你跟本皇子提分手,取消婚约你哭啥? 亮剑:从晋西北打到上甘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