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黄粱一梦数十年(六)(1/2)
( ) 朝鲜闻知日本自动撤退,举国大喜。但事情远未结束。1875年9月,日本政府命令“云扬”、“第二丁卯”、“春日丸”三艘军舰研究去中国牛庄的海路的“特殊使命”,实际上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威胁朝鲜的军事行动。这一次云扬号的目标是朝鲜西海岸的江华岛,这里是汉江的入海口,同时也朝鲜是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的门户,总之是朝鲜军事、政治极为敏感的要害之地,早已在江华海峡的入口立有“海门防守,他国船慎勿过”的石碑。法国在1866年(丙寅洋扰)和美国在1871年(辛未洋扰)也都在这里对朝鲜发动侵略。日本事先不通知朝鲜方面而擅自闯入这一地区不可不谓包藏祸心。
当时,“云扬”号上搭乘士兵100人(包括海军陆战队员24人),“第二丁卯”号搭乘士兵76人,“春日丸”号搭乘士兵134人。3艘军舰从日本长崎出发,1875年9月19日,云扬号等3艘日本军舰驶入江华湾,停泊在月尾岛附近。9月20日(农历八月二十一日),云扬号向北航行,出现在江华岛东南方的兰芝岛,舰长井上良馨亲自率领20名日军乘小艇运送至沿岸探测水路(后来找了个“补充淡水”的借口),甚至逼近江华岛草芝镇炮台(日称“第三炮台”),沿途进行火力侦查,侦查的结果据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在当年10月9日对英国公使哈里.帕克斯(harry parks)的透露是:“我们的云扬舰……放下小艇进入海域,经过第一炮台(永宗镇)的前面。其周围筑着近二里长的城墙,大门开着,城内约有500余名士兵,城内的房屋似乎都是兵营……又来到第二、三炮台前,第二炮台似乎是空着的……第三炮台筑着高大的炮台壁垒,城墙上开着炮门,配置的大炮都是12—13斤左右的真输炮,枪是如同我们的二三匀筒位的火绳枪”。可见井上良馨并非寻找淡水,而是对朝鲜的国防重地进行了仔仔细细的侦查。而云扬号则迅速接近草芝镇炮台,以掩护舰长井上的所乘坐的小艇。
面对日本的挑衅。朝鲜草芝镇炮台不得不对日本舰艇开炮警告。还在小艇上的井上良馨听到草芝镇鸣炮以后。立刻向母舰云扬号发射信号弹,云扬号随即匆忙升起日章旗和信号旗,并待舢板撤回后,向草芝镇炮台发动猛烈的炮击。但由于草芝镇官兵的顽强抵抗。日军终究无法在草芝镇登陆。便于9月21日转而偷袭顶山岛,摧毁了当地军事设施和民宅。9月22日,日军陆战队在永宗镇登陆。与当地朝鲜士兵发生交火。那里只有600多名军民和射程只有700米的30多门旧式12厘米小口径火炮,防备较薄弱。日军以2人受伤的代价,击毙了朝鲜士兵35人,俘虏16人,掳获大炮38门,火绳枪130余支,一举攻占了永宗镇。永宗佥事李敏德和400多名朝鲜兵败逃。日军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永宗镇变为一片废墟,经过日军蹂躏后城内只剩下21户。 朝鲜京畿道观察使闵台镐向政府这样报告当时惨状:“全军颠仆,火焰满城,民家比烧,燃及公廨”。 9月22日夜晚,井上良馨以掠夺来的猪鸡牛羊“设宴祝捷”,1875年9月24日,云扬号等3艘军舰满载战利品撤离江华湾,于28日返回日本长崎,向东京政府发电“报功”。朝鲜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为“云扬号事件”。
同治八年(1869)酉阳教案结束后,法国川东主教派遣教士到各县发展教会势力,激起川东各县反洋教斗争。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元年(1873-1875),黔江、南充、营山、内江等县都有杀教士、毁教堂事件发生。光绪二年(1876)初,邻水县教民王同兴结伙抢劫杀人,激起民愤,群众将大批教民驱逐出境,拆毁教堂五处,焚毁教民房屋一百余家。三月十三日,江北厅(今江北)陈子春、聂钦斋集合四十八场乡民数千人攻打教堂,焚毁医馆十余处、教民房屋二百余家。五月十九日,涪州(今涪陵)张在初等聚众焚毁教堂多处,劫毁教民一百余家,驱逐大批教士教民。九月,又有数千乡民拥至涪州城,焚毁教堂及教民房屋。四川总督丁宝桢以赔白银七万九千二百两结案。
光绪二年(1876)闰五月初九日,英商怡和洋行修筑的淞沪铁路全线开通,共长五英里。初十日举行通车典礼。十二日开始营业。六月十四日,发生一起火车压死行人事故。九月初八日,两江总督沈葆桢派道员盛宣怀等与英商议定以二十八万五千两购回此路,仍准行驶一年。至光绪三年(1877)九月十五日,赎路款项付清后,遂将路轨拆掉,运往台湾,投置海边。
光绪二年(1876)闰五月二十二日,安徽建平县(今郎溪)教民黄之绅、杨琴锡将雇农阮光福、安定山拘入欧村教堂杀害,激起众愤,当地农民八百人攻击欧村教堂,烧死了黄、扬二人。接着,广德、宁国、宣城各县旋又掀起了反洋教斗争,捣毁教堂、学校,住宅等四十余所。两江总督沈葆桢将教民白会清、监生胡秀清、客民陈阿才三人处死,抚恤被毁教堂;被教会控告的士绅董何渚、余应龙等判决无罪。
光绪二年(1876),清军平定北疆的分裂割据势力后,光绪三年(1877)春,刘锦棠又率军南下,三月初七日,攻克南疆门户达坂城。徐占彪等又先后攻克七克腾木、辟展城(今新疆鄯善)。三月十三日,张曜、徐占彪与光绪三年(1877)春。清军克复吐鲁番之后,七月,刘锦棠部继续西进,九月初一日收复喀喇沙尔城。白彦虎决开都河水阻止西征军。九月初三日,西征军越过水淹区,抵达原阿古柏大本营库尔勒。九月十二日,击溃白彦虎,收复库车。十五日,收复拜城。十八日,收复阿克苏城。二十一日。又收复乌什。至此。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及附近各城镇,全部收复。
自光绪二年(1876)六月至三年九月,清军先后克复了乌鲁木齐、吐鲁番、阿克苏等地,此后于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中旬。又连续收复了喀什噶尔、叶尔羌和英吉沙尔三城。(1878)十一月二十九日。又收复了和阗。南疆西四城彻底平定。至此。新疆除俄国占领区外,全部被清军收复。
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开平矿务局是清末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光绪二年(1876)九月。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赴唐山开平一带勘测,发现此地蕴藏有丰富矿产,且质地优良,李遂于次年八月派唐筹办,并拟定《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招商集股。光绪四年(1878)六月二十五日,在直隶(今河北)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光绪七年(1881)正式投产。雇工三千人,当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次年增至三万八千吨,第三年又增至七万五千吨,光绪十五年(1889)达二十四万七千吨,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更增至七十三万吨。该局不断扩充设备,改善运输条件,光绪十二年(1886)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光绪十五年(1889)还购买了一艘运煤船,往来于天津、牛庄、烟台等地。至光绪二十年(1894),轮船增至四艘。在塘沽、天津、上海、牛庄等港口,设有专用码头和堆栈。该局产煤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甚厚。到十九世纪末,总资产已近六百万两,是洋务派所办采矿业中成效最著者。光绪十八年(1892)唐廷枢死后,由江苏候补道张翼接任总办,因盲目扩建,耗资过巨,大借外债,致使外国垄断势力渗入。光绪二十六年(1900)实行中外合办,改名“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在英国注册,矿权逐渐为英国霸占。
光绪四年(1878)由陕甘总督左宗棠筹设。甘肃善后局拨款二十万两,总兵赖长向德国泰来洋行订购成套机器设备四百箱。光绪六年(1880)八月十二日开工,有纱绽一千零八十枚,毛织机二十台,染整机全套,二十四匹和三十二匹马力蒸汽机各一座。厂房二百三十余间,占地二十余亩。雇用德国工匠十三名。工厂颇具规模。名义上由赖长主持,实权操于德国人之手。因所购机器性能与当地原料不合,以致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销路不畅。光绪九年(1883),因锅炉破裂停要。后改为洋炮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聘用比利时人为工程师,改称兰州织呢厂,经营仍无起色,遂于宣统二年(1910)招商经营。
1879年,流亡到美国的起义军领袖在纽约组织“古巴革命委员会”积极筹措资金,购买武器弹药,号召国内爱国者拿起武器,继续战斗。8月下旬,留在岛内的爱国者在东方省和拉斯维加斯省重新拿起武器,投入战斗。以何塞.马蒂为代表的哈瓦那爱国者成立“秘密革命委员会”,支援起义军战斗。9月17日,马蒂等人被捕,被放逐到西班牙。1880年1月,马蒂离开西班牙到美国纽约,参加“古巴革命委员会”工作。
4月4日,日本侵占琉球群岛,改名为冲绳,并判决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
光绪五年(1879)三月八日,日本侵占琉球,改置冲绳县。四月初八日,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抵天津,晤李鸿章,“慨然以调处自任”。五月初十日,总理衙门照会日使。反对琉球改置冲绳县。十四日,琉球官员向德宏抵津,向李鸿章请援。十六日,日本政府向格兰特表示,愿与中国直接谈判,不愿第三国过问。格兰特劝中国“宽让”,并以“中日失和交战”威胁清廷。光绪六年(1880),日本派代表来华谈判,要求清廷承认日本吞并琉球。李鸿章建议清廷用“延宕”之法,此后。再不提琉球问题了。
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崇厚于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初八日抵达彼得堡。三日后开始与俄谈判。俄国内部对是否交还伊犁。意见不一,直到光绪五年(1879)五月,才统一意见,逐步向崇厚提出条件。八月十七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十八条(即《交收伊犁条件》简称《崇约》)。另有《瑗珲专条》、《兵费及恤款专条》、《陆路通商章程》十七条。主要内容为:一、中国仅收回伊犁城,但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斋桑湖以东土地却划归俄属。二、赔偿“代收代守”伊犁兵费及恤款五百万卢布(合银二百八十万两)。三、俄商在蒙古、新疆贸易免税。通商路线增开三条:除原有从恰克图至库伦,经张家口、通州到天津外。增加尼布楚至库伦;从科布伦多至归化,经张家口转天津;从新疆经嘉峪关、西安或汉中至汉口。由陆路运入天津、汉口的俄国货物,进口税较海路运入者减低三分之一。开放松花江,俄商在嘉峪关、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古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七处增设领事。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纷纷谴责崇厚丧权辱国;清政府也以此约“流弊甚大”,拒绝批准,并将崇厚革职拿问,光绪六年(1808)七月初七日开释。
光绪六年八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奏准筹设津沪电报线时,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总局,委派盛宣怀为总办。光绪七年十一月津沪线完工前,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津沪电线通报后,经营四个月,亏损甚大。自光绪八年(1882)三月初一日起,改为官督商办,招股集资,分年缴还官办本银(湘平银十七万八千七百余两),听其自取报资,以充经费。盛宣怀、郑观应、经元善、谢家福、王荣和等集股湘平银八万两,是其创办资本。(1882)十二月,李鸿章奏设苏浙闽粤电线,光绪九年(1883)六月,两江总督左宗棠奏设江宁至汉口的长江电线,均准由中国电报总局办理,于光绪十年(1884)建成;同时扩大招股,两年后资本合计八十万元。光绪十年(1884)春,总局由天津移至上海,一方面与外商公司交涉折冲电报利权事宜,另一方面统筹各路电线的架设,陆续建成干线多条,如广东广西线、江西广东线、直隶陕西线、湖北四川线以及北京恰克图线等。又协助官府架设官线若干条。商线官线遍布各省,殊方万里,呼吸可通。还帮助邻邦朝鲜兴建电线二千余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商线共计四万一千四百一十七里,占全部电报线的百分之四五点五六。光绪二十年(1894)开始,盈利显著增加,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资本总额达二百二十万元。每年除照章支付股东官利一分外,发放红利数厘至一分不等,成为众所歆羡的投资对象。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北洋大臣袁世凯奏准电报收归官办。十二月(1903),清廷派袁世凯为督办电政大臣,吴重熹(直隶布政使)为驻沪会办大臣,饬将电局收回,认真办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初一日,吴重熹在沪接办各省电报商局,厘订章程八条,令各分局遵办。光绪三十三年三月(1907),邮传部奏派杨文骏(前署广东臬司,雷琼道)督办电政;次月改中国电报总局为上海电政局。光绪三十四年五月(1908),邮传部尚书陈壁奏请由部备款收赎商股,在确定每股(票面为一百元)赎价问题上。官商双方争执不下,发生了一次“电股风潮”。邮传部初定每股给价一百五十元,加上年息洋二十元,计一百七十元。后加价十元作为优待。股商根据上年帐略,实存资产五百二十八万余元,每股应分二百四十元。郑观应主张公估,则资产总值肯定超过帐面金额,每股价值当在二百四十元以上。有的股商提出,照上年及近期的股票市价每股二百元作为赎价。均未被邮传部采纳。最后仍以邮传部所定每股一百八十元收赎,于八月基本办理结束。宣统三年(1911)四月。上海电政局移至北京。为电政总局;原上海电政局改称上海电报分局。
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先后有数十万华工在美国从事最繁重的劳动,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国内排华风气日盛一日。光绪三年(1877)。美国国会要求美国政府与中国改订同治七年(1868)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美国曾利用该条约扩大招募华工。开发西部资源)。光绪五年(1879),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物利用调停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时机,迫使清政府答应对华工赴美可以“改章办理”。光绪六年(1880)十月十五日。美国驻华公使安吉立与清总理衙门大臣宝鋆在北京签订了《中美续修条约》。共四款,另有“续约附款”。规定:对华工赴美,美国“可以或为整理,或定人数、年数之限”。光绪七年(1881)六月二十四日在北京互换该约的批准书。自光绪八年(1882)起,美国制订出一系列排华法案。到光绪三十年(1904)更提出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激起中国人民强烈反对,掀起一场反美爱国运动。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
《中俄伊犁条约》原称《中俄改订条约》,又称《圣彼得堡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光绪五年八月崇原与俄国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因遭朝野反对,清廷未予批准。光绪六年正月初三日,清廷改派曾纪泽任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取代崇厚继续对俄谈判,交涉改约。初十日,清廷照会沙俄政府,不承认《里瓦几亚条约》。六月二十四日,曾纪泽抵达俄京彼得堡,二十九日开始谈判。经过半年多的反复交涉,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曾纪泽与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取消了《崇约》中割让特克斯河流域条款,但仍割弃了霍尔果斯以西及北疆斋桑湖以东地区;在商务方面,将《崇约》中的“概不纳税”改为“暂不纳税”,保留旧有的恰克图至天津的商路,并添设赴嘉峪关一路,取消了旧约规定的从嘉峪关至汉口的商路,还废除了沿松花江航行至伯都讷贸易的规定,增设领事的地点由旧约的七处改为二处(嘉峪关、吐鲁番);赔款则由原来的五百万卢布增加到九百万卢布(合银五百零九万两)。四月十八日,清廷批准了此约。七月二十五日,在俄京换约。光绪八年二月初四日中俄双方正式输了收交伊犁手续。此后,俄国利用《伊犁条约》中关于“勘界”的条款,以及光绪八年至十年的五个边界议定书,共割占了中国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光绪十八年,俄国又出兵帕米尔,强占了萨雷阔勒岭以西二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82年,美国颁布排华法案,在移民方面对中国劳工严加限制。
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即《三国同盟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同盟的形成
光绪八年七月,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借口朝人焚毁日本使馆,要求朝鲜赔款谢罪,并限三日内答复。朝相闵泳翔请求暂缓时日,以待清廷态度。七月十七日,经李鸿章示意,朝鲜大臣李裕元与日使签订了《济物浦条约》,规定朝鲜赔款五十万日元,并向日本谢罪。日本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利,并声称与中国有同样的出兵权利。
光绪八年八月二十日,天津海关道周馥、候选道马建忠与朝鲜大臣赵宁夏、鱼允中在天津议定《中朝水陆通商章程》。规定:北洋、朝鲜互派商务委员驻汉城、天津,朝鲜人民在华受中国法律管理;中朝自由捕鱼、自由贸易,互相往来,招商局船只定期在中朝间航行。
光绪八年十月十七日,法国公使宝海到天津,与李鸿章商谈越南问题,提出先商边界及商务,并要求中国撤兵。十八日,李鸿章派马建忠与宝海商订越事草案三条:一、越南向中国进贡,中国撤兵。法国声明无侵占越南土地、损害越南主权之意;二、越南开放保胜(黑旗军根据地);三、中越以红河为界。允许红河通航。十月二十二日,清廷批准这一草案,同意驻北圻清军后撤。
光绪八年(1882)十月十八日,李鸿章派马建忠与法国公使宝海在天津商订了越事草案三条。即中国撤兵、通商、中法分巡红河南北。十一月十一日。李鸿章与宝海又根据以上协议。在上海签订了越事备忘录,拟定越南事宜三条:一、中国若从越南撤兵,法国则不侵占越南土地。不贬削越南国王治权;二、开放保胜为商埠;三、在云南、广西界外与红河中间之地划定界限,北归中国保护,南归法国保护。法国政府没有批准这一草约,并于光绪九年正月二十六日将宝海撤回。四月初九日,法国议会通过以五百五十万法郎作为远征越南军费。茹费理内阁派遣孤拔、波特等人先后率兵增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