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穿珠子的线(1/2)
东方暂时无事,李轨令夏侯渊驻守东郡,叫他有事多向荀攸问计,其实不必李轨吩咐夏侯渊也会这么做的,他早就把荀攸当成自己的军师了。
李轨回到长安,召张辽回京,拜上将,加云麾将军,授禁营九军之捧日军副将。
捧日军主将太史慈常年驻守陈仓镇抚陇右,留在长安的捧日军群龙无首,张辽正是合适的人选。
李轨的下一个目标是扫平盘踞在黄土高坡上的那些游牧部落和大大小小的马匪,以确保关中平原的绝对安全。
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些部落和马匪单个的战斗力很一般,但数量众多,机动灵活,大军进剿时,他们就化整为零,找个山旮旯躲起来,小股进剿时则一拥而上,让你陷入他们的汪洋大海之中。
李轨为此十分头疼,麾下谋士为他筹划了许多对策,但到用时才发现基本无用。
李轨于是打发张辽率部进驻高原,先定守局再慢慢想办法。
张辽屯兵云阳,以此为根据地经略关中之北。
此番东征,李轨最大的胜利是狙击了袁绍势力的迅猛发展,为自己的壮大争取了时间。
关中的开发尚待时日,但情况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抽了个空档,李轨开始北上巡视,第一站是上郡。文丑接着李轨,详细禀报了上郡的形势,言语间对经略这块土地信心不足。
李轨不怪他,上郡太大,太贫瘠,太复杂,的确不大好弄。
他有些后悔,当初真不该铲除上郡的六大豪族,若是能扶植一家起来为其镇守北部边疆该有多好。
这种贫瘠之地得之无所助益,失之却有很多麻烦,牵扯的精力太多,其实并不划算。
但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上郡六家,不,貌似还有一个姓梁的长史吧,叫什么来者,哦,对了,叫梁成祥,他会是自己需要的人选吗?
李轨把人叫到了跟前,见了一面之后就摇头否定了,这是一个擅于做官的人,并无能力独当一面。
上郡还得由他亲自来操控。文丑如果不愿意的话可以换一换。苦寒之地,人人有份,大家都来锻炼锻炼过把瘾嘛。
离开上郡,李轨又去了朔方郡,这个地方除了有一定的军事价值外,简直应该丢掉,荒瘠、野蛮,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
李轨在一个叫大城的军事据点略作休整后就北上穿越一片戈壁草原进入五原郡。
这是一个典型的边郡,除了镇边,无甚其他事可做,六七千兵马一年耗费的粮秣军饷抵得上内地的五六万人,因为边远苦寒,这里暂时还是由原来的边军镇守。
这些边军父子相传,兄弟相继,祖祖辈辈靠当兵吃粮为生,对他们来说戍边不光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自成一系,搞团团伙伙,好听点叫边军传统,直白点就是拥兵自重。
看在粮饷的份上他们听命于李轨,履行自己的职责,事干的不算漂亮,但也还能维持,对李轨来说这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了。
这次北巡前他曾召河东长史郭嘉随行,但一直到五原郡都没有见着郭嘉,没想到却在返程的路上遇到了他。
原来郭嘉一直跟在屁股后面追,但总是慢了那么一拍,李轨刚走他就到,刚走他就到,就差那么一点见不上面。
郭嘉的大名李轨当然是有耳闻的,但现实中的郭嘉似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在朝廷的时候他几乎一言不发,什么计谋都没见他献过,后来自请去河东当长史,李轨答应了,据说他到了河东后工作态度很不好,行政能力也一般,而且因为爱睡懒觉,经常耽误事,没少挨太守胡轸的抱怨。
这次叫他随行是因为贾诩、荀彧叫不动,荀攸又不在长安,程昱、满宠、毛玠等人又都太忙,所以李轨把他叫上,想试试他的真实本领。
哪想到郭奉孝一步慢,步步慢,一路上居然没见着面。
站在李轨面前的是一个三十出头,腰身细长,背略有些佝偻,黢黑精瘦的书生,他衣衫褴褛,脚上的靴子破了一个大洞,脚趾头都露出来了,他左手拄着一根树枝做的拐杖,右手却扶着腰间的佩剑,人虽然疲惫到了极点,但精神头很足。
站在他身边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面黄肌瘦的背着一个小包袱,跟要饭的似的。
李轨道:“你是奉孝,天爷,你怎么搞的这么狼狈?遭贼了?”
郭嘉不好意思地说:“遭了几拨贼,东西全给抢光了,就剩这口剑了。”
李轨看那口剑,知道是一口名剑,赞道:“剑乃君子之器,奉孝虽然狼狈,却不动君子之心,也是难能可贵。”
又责怪胡轸护卫不周,不多给他配几个随从,搞的这么狼狈,
郭嘉解释说随从是有的,而且很多,但在路上连续遇到七股盗匪,亲随为了护卫自己战死的战死,走失的走失,所以到五原郡时就剩下他跟身边的童子了。
李轨趁机问他道:“关中以北,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蛮族、流寇众多,割据自立,不服官府管束,官府屡剿不灭,奉孝有何良策安定地方?”
郭嘉道:“何不重修古长城,屯驻重兵防守?”
李轨不为所动,不动声色道:“靠那种笨办法防贼终究会陷入被动,奉孝就没有其他的好办法了吗?”
郭嘉不动声色地掏出一串念珠在手上盘着,做苦思冥想状,偶有所得却又立即被自己否定,眉梢渐渐锁起,显得很痛苦的样子。
忽然,啪地一声,穿念珠的线断了,他手上盘着的念珠崩开,撒了一地。
丞相面前失礼,郭嘉很紧张,赶紧去拾捡。
李轨叫卫士们帮着捡,请郭嘉落座。
李轨问道:“奉孝几时也信了佛陀之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