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汉纪七(3)(1/1)
十二年冬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决口。东溃金堤。东郡大发士卒堵塞。
春三月。晁错对皇上说:“圣王在上,而百姓之所以得以不致被冻饥,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只是因为圣王能开其资财之道。因此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家无人受捐瘠之困。这是因为蓄积多,早就先准备下了防灾的物资。如今海内一统,土地人民之众,不少于汤禹。再加上没有数年水旱的天灾,蓄积却不及汤禹时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里还有没有开发的余利,老百姓还有多余的力量没有得到发挥,可以生产粮食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垦,山泽之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没有把心思用在农耕上。天冷了穿衣就不会讲究华丽,只要抗寒就行。饿极了就不会在乎是否美味,只要能够充饥就行。饥寒来临,人们就会顾不得羞耻。人之常情就是:一日不吃饭就会饥饿,终年不制新衣,就会受寒冷之苦。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遂慈父不能保其子,国君又怎么能得民众之心呢?明主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以农桑为本,薄赋敛,广积蓄,以使仓禀充实,防备水旱。因此民心自然也就归顺。民众的取舍,在于人主的引导。民众追求财利,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没有一定之规的。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大家以其为贵,是因为圣上用它作为交换物品的信物。况且作为物品来说它又轻微易藏。带上它可以走遍世界都不用受饥寒之苦。它可以令臣轻背其主,百姓易去其乡。盗贼有所窥,亡逃者可以得到出逃的资本,粟米与布帛生于地,根据时节生长,必须用力才能得到。而且非一日可成,数担之重,一个体力强健的人就不能拿起它。以此不为奸邪所利。但一日不能得到它,就会有饥寒之苦。因此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中服役的不下二人,他所能耕种的田地,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樵采应付官府之事,完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一日之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还要经受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而且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条件好点的半价而卖,家中贫穷的就只好借高利贷度日。于是就有卖田宅妻子以偿债务的人,而有钱的商贾,大者积储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拿着他们暴利得来的财富,在都市中宴游,乘上之所急,所卖必翻倍。因此其男不耕耘,女不促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却有千百之利。因为他们富有,就可以交通王侯,其实力超过地方官。他们在一起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车策肥马,锦衣玉食。这就是商人所以兼并农人,而农人所以流离失所的原因。如今的要务,就是使农民务农。欲使农民安心务农,就应该使粮食贵重。使粮食贵重的方法,就是使人们以粮食作为赏罚的标的,如今招募天下人上缴粮食入官,可以拜爵。也可以以粮食抵罪。如此一来富人有爵,农民有钱,能够缴纳粮食入官交换官爵的人,都是取其所余以供上用。如此则贫民之赋可损。这是所谓的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众得利阿。如今令百姓有车骑马各一匹的,可以复卒三人。车骑,是天下的武备,因此可以用它交换。神农之教说,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没有粮食则城不能守。、由此看来,粮食为王者最有用的东西,从政者的本务。令百姓入粟受爵,可以使军备充足。爵位是皇上所擅专的,出于口而无穷。粮食是人民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得高爵与免罪,是百姓人人仰慕的事,如果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出三年,塞下粮食必多。“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