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至死方休(2/2)
海明确定没注意到。他只记得来兵站路上看见一只身背长碑的石龟,碑文的字迹已经模糊,右边依稀是繁体汉字,左边是不知名的某种蝌蚪文字。至于营地,附近荒草凄凄,仲夏之夜里竟连知了的鸣叫都没有。感觉不到一丝生气。
上级单位参谋长要探望伤病员,刘明利自然得亲自陪同。
打着手电筒,穿过散发着泥土腐败气息的林子,绕过残留着《马关条约》痕迹的十二门古炮,便是日喀则连的休整营地。和海明之前的印象一样,这里除了那只石龟外,没什么值得注意的。
远远,孤零零的一个影子印入眼帘,仿佛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
海明这才发现,荒草与残木之间布满了半埋式帐篷,只是之前无人走动,才显得毫无生气。那影子像被一根无形的绳索吊在空气中一般,空晃晃地走来。
海明看清这人手中拎着输液瓶。
刘明利从那人手上抢过输液瓶,介绍说:“这就是日喀则兵站来的王连长。”
“没事的,首长。”王连长颇不自在地松开手,任由站长替他举着瓶,“医生说我问题不大,平时多走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白天有侦察机,也只好挑夜里出来了。”
“坐,都坐。”海明弯下腰,吹了吹石龟对面的台阶。
来探望一下的心情是迫切的,但真到地方,话却不知从何说起。海明关掉手电筒,只是看着面前的石龟。
“战士们已经睡下了,”王连长生怕首长去打扰他的兵。
“战士们都辛苦了。”海明只能这么说。
“不辛苦......”
“对了,”刘明利似乎很擅于寻找话题,“你给参谋长讲讲这碑的由来。”
“我也是最近才研究上。”王连长顿时来了兴致,顺带解释道:“窝得时间长了,索性给自己找点事,闲时能给战士讲讲,省得大家整天大眼瞪小眼,迟早憋坏。”
“必须的。”年轻时蹲过几年边防的海明对此深有体会。
王连长理了理武装带,指着那碑说:“这碑是乾隆老儿为福康安立的。”
“为谁?”
“福康安。”王连长说,“烂大街的清宫戏里风流鼻涕淌的福康安——就那公子哥的生祠碑。”
海明忽然有种三观尽毁的绝望感。
王连长却好像三年没跟人说过话似的,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这公子哥其实18岁就征战在外,21岁‘大克金川’,晋三等男,‘赏紫禁城骑马’;30岁甘肃平hui,晋一等侯;33岁赴台平定垦民暴动,晋三等公;37岁领兵翻过喜玛拉雅山,把武力干涉后藏(编注:今日喀则地区)的廓尔喀揍得满地找牙,最后拖着叛逃活fo的尸首回来,确立沿承至今的活fo‘金瓶掣签’制度;39岁屯军广西,震慑安南,晋一等公;41岁湘黔剿苗,晋贝子,是满清一朝除三藩、蒙古王公以外唯一的异姓封王者;42岁正当壮年,不幸‘染瘴病作,犹督兵进,卒于军’。不管后世怎么定论,平台、保藏两件事是抹杀不了,乾隆老儿为戎马一生的帄台大将军立块生祠碑,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情。”
“‘卒于军’......”海明感慨,“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只用三个字就定论了。”
“要不你也总结一下?”刘明利觑来一眼。
“好说!打油诗一首,就送这戎马一生的公子哥吧。”海明倒是不客气。他挽起污垢不堪的袖子,用那只戴过名表、开过豪车的富二代之手刮了刮19岁时突然进水的脑袋,“咳咳......富贵随爹娘.......”
“果然是打油的。”刘明利哂道。
海明不为所动道:“我自.......从军征。”
刘明利“嗯哼”一声,“还行。”
“功名马上取,至死才方休。”
海明呵呵一笑,拍拍手,拎起从登岛那天起就没离过身的03式步枪,朝卧着十二门古炮的荒草之地走去。仲夏的嘉义公园静悄悄的,依旧没有知了的啼鸣。
奇莱山,是宝岛地区发生山难最多的高山,登山界内称之为“黑色奇莱”。
“黑色奇莱”的危险,并不简单地取决于海拨三千多米这一理论数据,它除了十级以上大风、变幻莫测的云雾和像刀子一样锋利的峭壁以外,更有高山族人流传已久的种种诡异物事,令人生畏。
“所有连长、排长、班长都给我下去,把拉稀的、躺下的统统拖起来!”
“翻过这个山口就是补给点,那里有征服奇莱所需要的一切。再冷、再困、再饿,也要坚持到那里!”
“我们必须在天亮前赶到,必须!”
id团副团长顿赤格烈中校的咆哮,传荡在距一号补给点仅五公里的山口里。实际上他的声音并未传出太远,就被狂风冷雨扯得七零八落。连近在咫尺的集团军机要处副处长计算中校也听不大清楚。计算正背着一部a军制式便携电台,在十一局特侦大队向导农流民的馋扶下,跌跌撞撞爬着。
路是有的,但风催促着大雾,指南针和天边时隐时现的雪线可以指引方向,却不能指明道路。
出发前不告知行军路线,也不做针对性的战斗动员——如此毫无准备的行军对于久居喜马玛拉雅山的西藏军区山地步兵eb旅而言尚且险境丛生,更何况cb师。cb师的定位是亚热带丛林山区作战,尽管每年都要到滇西高黎贡山拉练,但平时与战时毕竟有很大区别。
cb师id团荣誉营不但要克服险恶的自然条件,还要避开敌无人侦察机的视线,随时准备迎击可能赶来堵截的“黑鹰”直升机和游骑兵,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若干地带。用秘密驰援花莲计划的决策者之一王达明少将的原话说,“一旦敌人反应及时,只须五架黑鹰、一个游骑兵排就足以困死荣誉营。”
在拟定计划时,“林指”作战组内部就为此发生过激烈争论。
原西藏军区作战处长、某退役大校认为:科学严谨的数据论证和兵棋推演已充分表明,执行此项计划的必须是具备高寒山地专业素质的eb旅,其它常规步兵分队仅靠对意志力的盲目推崇和毫无高寒经验的双腿,根本就不可能达到既要“充分利用地形环境,避开高空、地面侦察,确保行军隐秘”,又要“迅速、及时通过高危地带”的苛刻要求。
来自总参二部特勤局的某现役上校则坚持:一旦eb旅配属id团的两个山地营离开机场守敌视线,敌人势必产生警惕,进而识破我军意图,最后导致计划流产,荣誉营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也有人提出折衷方案,如另调空降15军驻台中一部,直接空投至花莲西南山区,再徒步攻入市区,但这一方案很快就被钟不悔空军中将无情地否决掉了。原因在于:护航机群的集结调动势必提醒敌人“中国空军将对花莲实施第二次空投作战”。一旦敌人作出及时反应,此战将全面升级为中a空军的大规模会战,一方面大大超出了花莲一役的范畴,另一方面也过早地损耗掉战区空军的机动兵力,会对未来某项重大空中作战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最后,拥有西藏军区参谋长、ad集团军军长双重资历,被外媒冠以“对高寒山区和亚热带丛林山地作战均有深刻认识”头衔的林兰发话道:
“天长断崖的风和‘黑色奇莱’的雪,都挡不住来自宜兰平原的狼——我相信荣誉营,相信马镇山。”
荣誉营是马镇山的。
虽然马镇山没参加过宜兰平原阻止战,但这话就连前任团长肖杨,前任政委何云工、常曙都举双手赞同。经历过880雷达争夺战、3号机场保卫战、太鲁阁峡谷突围战或当下正在中横作战的人们都记得,马镇山有个招牌式的喊话——“我是营长马镇山”。
荣誉营是id团的骨、id团的血,荣誉营一半以上的干部和所有参加过宜兰血战的伤愈老兵,即使没在新兵训练场上挨过马镇山狠狠地瞪和轻轻地踹,也在中横丛林里享受过马镇山“一照面就能喊出名字枪号”的特殊待遇。
“育兵用爱、练兵用严、用兵要狠”,这是临行前马镇山对顿赤格烈,对所有出征干部说的话。马镇山把荣誉营完全托付给“出身客军”的顿赤格烈,这是无间的信任,更是莫大的压力。
顿赤格烈不怕这些兵现在诅咒他、将来记恨他,怕只怕队伍这么一停下,就永远也拉不起来.......不!荣誉营必定不是这样的队伍。
顿赤格烈决定不喊了。
这个13岁时就跟随母亲从家里一路跪拜到拉萨的汉子,揉了揉眼,冷冷瞪着前面那座山,那座不会比喜玛拉雅更高的所谓“黑色奇莱”。他把步枪放下来,重新系紧背带,重新背好,就像当年离家从军时母亲反反复复地替他打背包一样不厌其烦。
39岁的顿赤格烈背好了枪,开始向前走。
他渐渐走到队伍的前面。他始终没有回头。不用回头,他也能听到背后那紧紧相随的喘息,和若即若离地蛊惑他停下的寒风。
一直走,大部分时间是在爬。当包围他的风忽然猖狂起来,掠走其它所有的声音的时,他稍微缓了一下,直到背后的喘息跟上来才恢复之前的节奏。走的时候,感觉有的人没在走;停的时候,感觉所有人都停了。可一旦将所有都感觉集中到脚下,身后一人是一人,百人亦如一人。顿赤格烈想起外公说过的故事,“五九年‘金珠玛米’进来时有几千人呢,可我躲在门缝背后偷偷看时,感觉他们就像是一个人。那些说好要抱团的老爷们倒像黄羊一样满山乱跑,枪不要了,寺院也不要了。”
就这么埋头走着,天悄悄地亮了。
在电子定位仪闪烁指向的崖壁上,顿赤格烈看到一块木牌。上面写道:
“胜利在脚下,荣誉在前方——解放军联勤某分部某兵站某连。”
这里就是一号补给点,后面还有二号、三号。顿赤格烈下达了休整指令。
“报告首长红蓝红,队伍应到421人,实到421人。值班连长蓝蓝红。请指示。”
“我知道一个不少,因为这只是个开始。”
顿赤格烈终于肯转过身,面对面地认真看着他的队伍。
“我们脚下踩的,就是‘黑色奇莱’。有连登山家和气象学家都拿不准的险恶地形和天气,还有种种诡异传说。管他爷的蛋!我们穿几千块钱的登山鞋、上万块的冲锋衣,怀里揣着自热干粮,还能让当年饿肚子爬雪山的先烈们戳脊梁骨不成?别说红军了,就是1944年翻越高黎贡山捅56师团*的198师(编注:陈诚‘土木’系部队),也得看我们笑话!各单位注意了,务必按山地指导组和农向导的要求吃好、穿好、休息够,三个小时后——一个不少——继续进山!死也死到花莲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