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三二六章 坦克出战(1/2)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三二六章坦克出战
一九一五年五月十六日,就在德、法两军在凡尔登城下的浴血厮杀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欧洲战场法国北部战线,英法德军队在沉寂了两年多时间之后终于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这就是被后世称之为“索姆河地狱”的索姆河会战,以英法军队为主动进攻一方、德军为防守一方的大会战。
相对于历史上,这次战役的时间比历史上提前了一个月零八天(历史上英法联军是在六月二十四日才发的进攻),英国军队人数也增加了一倍左右(原定参战的法军被抽调去了南面的凡尔登战场)。而且坦克这种秘密武器,也没有等到会战中期才被英国人拿出来(历史上是战役进行了三个月之后的九月中旬才拿出来的),而是在炮击德军阵地一周、地面步兵发动冲锋的第三天就使用了这种新装备。
在丘吉尔的坚持下,在英军“陆地战舰委员会”研究成员恩斯特·斯文顿中校和他的同事戴利·琼斯中校的说明之下,陆军大臣乔治最终同意将从巴格达地区运回的十九辆坦克中的十五辆运送到海峡对岸的战场,以“检验它们的实战能力”。按照乔治大臣的看法,这种全身钢铁不怕子弹冲击的怪物,在在战场上一定可以成为一种好武器,但对其能否越过德国人修筑的一道道战壕、冲破一层层铁丝网,还是持怀疑态度,尽管在训练场地上这些铁家伙们在应付这些东西时表现的很不错。
英国人在得到中国人称之为“坦克”的武器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人就发觉这种装载有机枪和火炮的东西,和自己正在研究的东西很是相像,至少理念方面是完全相同的。这让英国的军事武器研究者们非常吃惊和不解,自己还在研究中的东西中国人已经制造出了实物,特别是在亲自驾驶了这种装甲拖拉机以后,对其内部设计以及武器的分配装配感到惊讶。这不得不让他们对现在的中国科技以及工业水平感到疑惑,其中以恩斯特·斯文顿中校和戴利·琼斯中校为最。
在尝试了中国人的产品之后,他们开始改变自己产品最初的外观设计,只是对于中国人把发动机安置于整个车辆的后部、武器装置安置在正中正上部位感到不解。不过英国的研究者们没有把它按照中国人的称呼叫为坦克,而是称之为“装甲拖拉机”。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所掌握的拖拉机发动机似乎要比这个家伙的大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英国人制造的“水柜”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一种武器。和中国人的比起来,他们的水柜更像是一个大玩具,或者说是一种工业机器。
在自己合适的发动机出来之前,英国的设计者们决定先让中国人的东西去战场是试一下,看看从巴格达战场上传回来的情报是不是真的,他们也好利用这个时间再次去简化他们庞大的发动机系统。当然,远征军司令官黑格将军在索姆河会战进行前请求支援的电报,间接促进了这一计划的实施。德军在索姆河地区已经进行了长达快两年的阵地修筑,防御阵地宽度超过了五十公里。根据飞机侦察报告,德军第二集团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包括三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
更重要的是,在北部战线沉寂的这两年多时间,德国人不仅只是进行了地面上工事的修筑,还构筑了深达四十英尺的地下坑道网,其地下工事的出入口都隐蔽在村庄和附近的树林中,难以被敌人发现。德军的整个阵地从低到高修筑在山坡上,对英法军的行动一览无余。工事内配备完善,有野战厨房、洗衣房、战地医院等,储备了丰富的弹药和食品。坑道网内采用电灯照明,由专用的柴油发电机提供电力。而电灯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奢侈品,在平民中尚未普遍使用。只是地面工事,如果只靠自己步兵冲锋,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所以在听说了军部有一种钢装甲武器之后,黑格将军第一时间就想得到它。
在给英军统帅部和陆军大臣的电文中,黑格将军指出:“德国人已不辞劳苦地把这些防御工事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他们设防的村庄,石灰岩下深深的地下掩蔽部,纵横交错的铁桩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障碍、地下室、地下单人掩体和通道,这一切使孩子们将要冲锋的地面,成为世界上最坚固和最完备的防御工事的地段。因此,我需要中国人那种在沙漠地区建功立业的新装备,哪怕只有区区数辆都可以”。
几种因素下,英军最高统帅部同意了黑格将军的请求;五月十日,在战争即将进行的前一周,将十五辆坦克车运到黑格将军手里。而黑格将军也没有让这种武器等待多久,五月二十八日,在进行了长达一周的炮火准备、在英法联军发动了五天的地面冲锋损失了大量地面步兵(仅仅英军第三集团军第七军一个军,五天时间就超过九千人死亡,受伤人数也差不多这个样子,英军第三、第四两个集团军五天时间战死人数超过八万)、五天时间向前推进不足零点八公里之后,面对直线上升的阵亡人数,黑格将军不得不下令由恩斯特·斯文顿中校为指挥官的装甲拖拉机开上战场。他是真的不敢再等待下去了,没有那一次战争,能在头几天时间内就让他损失这么多士兵。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