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的民族政策(中)(1/2)
西晋时期的民族政策(下)
6、鲜卑突发部的形成
由于民族的迁徙与杂居,鲜卑人的部族十分杂乱,这些部落互不隶属,甚至相互之间多有劫掠。不过在此之前,鲜卑人有过一段统一的历史。
东汉后期,檀石槐部落崛起,他于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北300里之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歠仇水(今东洋河)建立王庭,成为鲜卑诸部落首领。史书称“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组成部落联盟的鲜卑族实现了统一,实力已经可以与匈奴最强盛时期相比。而且鲜卑南迁之后与汉庭互市,从汉人手中学到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又以汉人为谋主,汉庭深以为患。如蔡邕所言:
“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檀石槐将鲜卑分为三部:从右北平(今河北省唐山市东南)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今河北怀来)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部大人皆属檀石槐。
此时东汉衰落,鲜卑强盛,汉廷虽然深以为患,但无力控制,只能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其和亲。檀石槐不肯接受,反而更加频繁的寇边。鲜卑人的入侵已经让东汉不堪忍受,乌桓校尉夏育上书汉灵帝,认为应当出兵讨伐鲜卑,蔡邕表示反对,汉灵帝不听,同意出兵。
公元177年8月,汉灵帝派遣夏育率军出高柳(今山西阳高县),田晏率军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匈奴中郎将臧旻率领南匈奴单于出雁门,各率骑兵一万余人,分三路出塞,深入鲜卑二千余里。檀石槐命令东、中、西等三部大人各率领部众迎战。夏育等人遭到惨败,甚至连符节和辎重全都丧失,各人只率领数十骑兵幸免,死去的士卒占十分之七八。东汉经过这次惨败之后,鲜卑人更加肆无忌惮,日益衰落的朝廷已经无力组织反击。不过东汉的运气不错,檀石槐在公元181年就去世了,时年45岁,他的儿子和连继任首领。
和连属于无能之辈,加之贪财好色,又判决不公,在他手里至少造成了一半以上的鲜卑部落叛离。和连死后,儿子骞曼年幼,部落便推举和连的侄子魁头担任首领。后来骞曼长大,便与魁头争夺首领之位,致使部众离散。魁头去世,他的弟弟步度根继任首领,而这时候的鲜卑部落联盟已经不复存在,各部之间相互独立。
于此同时,中原爆发黄巾军起义,陷入严重的内乱之中。曹魏统一北方之时,漠南一带的鲜卑部落首领轲比能逐渐吞并周边部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鲜卑各部有可能再次统一。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有载:“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由此可知轲比能统辖的地区靠近边塞,本来势力十分弱小,袁绍取冀州之后,不少黄巾军和黑山军逃入鲜卑,这些汉人教会了轲比能部落制作兵器、文字以及作战技巧,遂使得轲比能部众战斗力相对其他部落要强悍许多。经过多年努力,轲比能统一了鲜卑部分部落,势力已经十分强大,控弦十余万,已成曹魏心腹大患。如《三国志》所言:“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
不但如此,轲比能的强势甚至引起了蜀汉诸葛亮的注意,他在231年的北伐中,就曾派使者出使轲比能,两者连结之后互相呼应,企图南北夹攻曹魏。
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对鲜卑人频繁的寇边十分头疼,于是派遣勇士韩龙前去行刺。轲比能不幸遇刺身亡,所统部落或依附曹魏接受封赏,或继续进扰边塞,或与其他部落相攻,鲜卑诸部对曹魏边界的威胁大为减弱。
到了西晋初年,随着鲜卑部落的迁徙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好几大部落,其中主要有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吐谷浑部、秃发部、乞伏部。秃发树机能正是秃发部首领。
秃发部起源于拓跋部,既然谈到秃发部的起源,首先就得介绍下拓跋部的形成与迁徙。
拓跋部又称索头部,根据《魏书》记载,拓跋部是黄帝后裔,黄帝以土德称王,北方把土叫做“托”,而把君王叫做“跋”,所以部落便以拓跋为名。这显然是杜撰的。
拓跋部的最早的可信记录应该可以追溯到拓跋毛,拓跋毛生活的时代大概是在西汉初年,《魏书》称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由于历史久远,拓跋部又无文字记述,相关历史只能口口相传,所以拓跋毛应该是拓跋部传说中的人物,但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鲜卑族尚未南迁之时,拓跋部位于诸部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前文提到过,拓跋部的先民最早居住在嘎仙洞附近,生存条件恶劣,拓跋毛下传五世而至拓跋推寅,拓跋鲜卑开始第一次南迁,到了今天呼伦湖附近,由于这里是千余沼泽地带,拓跋推寅想继续南徙,可惜尚未成行便去世了。
拓跋推寅又传六世至拓跋邻,他准备第二次南迁,但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便传位给拓跋诘汾。拓跋诘汾秉承父志,率领部族继续南迁,最终抵达匈奴故地,即今天河套北部固阳县阴山一带。
拓跋诘汾死后,其子拓跋力微继位。史称力微“有雄杰之度,时人莫测。”(《魏书帝纪第一》)258年,拓跋力微将部众南迁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一带,拓跋力微召集诸部大人祭天,结果白部大人未到,拓跋力微将其诛杀。由此看来,鲜卑诸部已经在盛乐一带形成了部落联盟,史书称此时的拓跋部已经控弦上马二十余万。
同一时期中原正处于三国时期,曹魏虽然无心北顾,但也非拓跋部可比,所以拓跋力微告诫各部大人:“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乌桓首领,被曹操所杀)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
拓跋力微对中原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态度,不但与魏和亲,并于261年派其子拓跋沙漠汗入曹魏为质子。从此“聘问交市,往来不绝。”(《魏书帝纪第一》)曹魏也赠给拓跋氏金币缯絮,岁以万计。
拓跋力微有一个哥哥名叫拓跋匹孤(史书记载为秃发匹孤),但他未能继位。笔者以为有两个可能原因,或许是匹孤母亲的地位太低,因为《魏书》称力微之母是天女所生,这自然是迷信,但至少说明了力微的母亲在部落中很是尊贵。也有可能是诘汾不喜欢匹孤而喜欢力微,魏书称力微“生而英睿”,想必很得拓跋诘汾的喜爱。力微即位之后,兄弟二人的关系应该很不好,匹孤才会率领自己的部落自塞北西迁,曹魏时期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额济纳旗至宁夏北部游牧。这也说明匹孤虽然未继大位,但也有分得不少族人,或者说有不少族人愿意跟着他西迁。
《魏书帝纪第一》载:“元年(220年,同年东汉灭亡),岁在庚子。先是,西部内侵,国民离散,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这里说所的西部,很可能是指匹孤所统的河西鲜卑,所以匹孤在力微继位的当年有遣军袭击,并获得大胜,力微不得不投靠没鹿回部大人窦宾。
匹孤死后,其子寿阗继位。《晋书秃发乌孤传》称:“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秃发之姓氏即来源于此。可见秃发部与拓跋部虽是同源,但秃发寿阗也因为上辈之间的矛盾而不愿使用相同的姓氏。不过也有专家考证,秃发之姓氏为北魏史官魏收所改,秃发部其实一直沿用拓跋姓氏。
再后来,曹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秃发等部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中部及甘肃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整个突发部落的活动范围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牵屯(今宁夏固原市内),西至湿罗,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县),北接大漠,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再加上活动于陇西一带的乞伏鲜卑等部落,合称西部鲜卑。
西晋初年发生的秃发树机部起义持续时间近10年之久,其领导人正是寿阗的孙子树机能,他是秃发部的第三代首领,史书称其“壮果多谋略”,于西晋伐吴之役的前夕被晋军所败,后被部下所杀。
7、树机能起义的发生与发展
曹魏迁秃发部至河西、陇右,主要目的是打算以鲜卑部替己守边,这是曹魏兵源不足而不得已为之。西北地区的民族问题一直以来十分突出,这里除了汉族、鲜卑、羌、氐、匈奴杂居外,亦有巴氐、卢水胡、北地胡等诸多民族。
由于民族政策的失当,此时的西北有如*桶一般,而且晋武帝也已经意识到了西北民族矛盾的尖锐,所以如何维持西北地区的稳定也就成了他的心病。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金城郡(今甘肃兰州)、梁州阴平郡(今甘肃文县),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以加强对陇西河西一带的控制。
秦州的设置本是一件好事,若能对各族采用怀柔之策,秃发树机能起义或许不会发生。但是晋武帝所用非人,以胡烈为秦州刺史、牵弘为凉州刺史,胡烈是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南)人,为曹魏大将胡遵之子,在关陇一带颇有恩信;牵弘“亦猛毅有招风”(《三国志甠招传》)(指牵弘有父亲牵招的风范),二人都以刚猛著称,非绥远之才。
晋武帝任命二人镇守西北之前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胡烈本是荆州刺史,牵弘本是扬州刺史,此时西晋尚未统一东南,荆扬二州为国防重心。当时都督扬州诸军事陈骞是牵弘的上司,但二人关系相处的不太好。后来陈骞入朝,对晋武帝说:“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愿陛下详之。”(《晋书陈骞传》)晋武帝认为陈骞与牵弘有隙,这才构陷牵弘,所以对他的提醒不以为意,恰巧晋武帝想经营西北,遂命二人分别担任秦、凉刺史,陈骞只能暗自叹息,认为二人必败。
司隶校尉傅玄与陈骞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胡烈必能威震西北,他在给晋武帝的奏表中有这么一段:“秦州刺史胡烈素有恩信于西方,今烈往,诸胡虽已无恶,必且消弭。然兽心难保,不必其可久安也。若后有动衅,烈计能制之。”(《晋书蔠葐传》)
虽然傅玄深信胡烈能控制西北形势,但是他又当心叛乱胡人窜逃,或东入安定(今甘肃镇原县东南),或西赴武威,此二郡非胡烈所管辖,胡人可能东西游动,反复为患。所以傅玄建议于高平川(今宁夏固原市清水河流域)新设置一个郡,迁徙百姓实边。使安定、武威、高平川三郡归属秦州,以便胡烈有能力防范诸胡叛乱。
晋武帝并没有采纳傅玄的所提到的建议,因为胡烈、牵弘于泰始六年(270年)到任后不久,西北就出大事了,鲜卑秃发部起兵反晋,胡烈被杀。
秃发部起兵之时,西北一带很可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晋书映帝纪》记载271年5月(秃发部叛晋的后一年)雍、凉、秦三州就发生了严重饥荒,晋武帝下令赦免三州死刑以下囚犯。西北一带气候干冷,农历5月属于青黄不接、农作物尚未成熟之时,这说明饥荒的前一年雍、凉、秦三州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上年的农作物减产,粮食不足以支撑到第二年秋收。
由此可知树机能起兵前西北的大抵情况:公元270年,民族矛盾本就尖锐的西北发生了严重自然灾害,晋武帝不但不慰抚,反而以“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的胡烈、牵弘出镇西北,二人不能绥远,致使“失羌戎之和”,秃发树机能于是率领部众起兵反晋。
有不少人认为秃发树机能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胡烈担任秦州刺史之后出兵屯于万斛堆(今宁夏中卫与甘肃靖远交界地区黄河北岸腾格里沙漠南缘),以军事手段压迫秃发部,树机能这才起兵判晋。这种说法有误,将秃发部起兵的时间与胡烈屯兵万斛堆的先后顺序弄反了,《晋书胡烈传》明确记载:“烈为秦州刺史,及凉州叛,烈屯于万斛堆,为虏所围,无援,遇害。”由此可知秃发部起义在先,胡烈讨伐在后,胡烈因为后援不至,遂为树机能所杀。
当时扶风王司马亮时任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秃发部起兵之后,他派遣了将军刘旂、骑督敬琰前去支援,然而二人不知为何屯兵不进,按律刘旂当斩。司马亮为此上表晋武帝,说刘旂不进军是因为自己的指挥错误。晋武帝回复:“高平困急,计城中及旂足以相拔,就不能径至,尚当深进。今奔突有投,而坐视覆败,故加旂大戮。今若罪不在旂,当有所在。”(《晋书司马亮传》)高平即今天的宁夏固原县,关中四塞之一的萧关即在高平附近,是河西连接关中的一条要道。高平距离万斛堆四百余里,可知秃发树机能再攻杀胡烈之后又围困高平,或者胡烈遭到秃发部进攻之后退守高平,树机能追击,将高平围困。而且晋武帝认为以高平的守军加上刘旂所统兵力足以战胜敌人,但刘旂不但不救援,甚至在距离高平较远的地方屯兵,坐看友军覆灭。因为司马亮主动承担责任,晋武帝也就没杀刘旂,只是将司马亮免职,调入京师,不久又任命为抚军将军。
胡烈被杀之后,西北形势急转直下,晋武帝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一、以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护军田章、安西军司杜预共同讨伐秃发部。杜预行至长安,晋武帝改任他为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二、以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坐镇长安。三、对陇西五郡遭受外寇侵扰的百姓免去租赋,生活无着落者可向官府借粮。
晋武帝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可谓恩威并施,如果能顺利执行,或许能迅速的平定叛乱。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晋武帝的人事安排再次出现了失误。按照晋武帝安排,镇西将军司马骏为西北最高军事长官,其次是安西将军石鉴,轻车将军杜预是其下属。问题就在石鉴与杜预二人,两人早有矛盾。
石鉴命令杜预率军出击。杜预认为此时敌军兵强马壮,而官军孤军深入,又人困马乏,应该等到后续部队赶到,再寻找时机,以优势兵力进讨秃发部。杜预又向石鉴提出了此时进军的五不可、四不须(具体内容史书未记载)。石鉴为此大怒,奏报杜预擅自修饰城门官舍,滞留耗费军需,派遣御史把杜预抓了起来,装进槛车交付廷尉。
杜预是晋初名将,颇晓军事,时称“杜武库”。对于西北日后的形势,确实有如杜预所言,所以《晋书尠葧传》称:“其后陇右之事卒如预策。”由此可知,石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令杜预出兵很可能另有目的,或许是为了陷害杜预,杜预若进军,在当时的情况下必不能胜,所以无论杜预进不进军都将受到石鉴的惩罚。
石鉴又将杜预押至长安问罪,只因为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所以减轻了刑罚,以侯爵赎罪论处,不久又任命为度支尚书。后来石鉴回朝,杜预弹劾他虚报战绩,二人甚至在朝中大吵大闹,晋武帝俱免二人之职。
两军尚未交战,晋军却出现将帅失和的情况,想要短期内平定西北已是不可能了。
271年4月,北地胡进寇金城(今甘肃兰州),凉州刺史牵弘出兵进讨。一时之间“群虏内叛,围弘于青山,弘军败,死之。”(《晋书映帝纪》)北地胡是生活在北地郡(西汉时的北地郡位于今宁夏甘肃交界一带,东汉、西晋郡治内迁)的杂胡,青山位于今天甘肃环县西。
北地胡不属于鲜卑,可知秃发部反晋之后,有不少别的族群加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晋书秃发乌孤传》载:“泰始中,(秃发树机能)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尽有凉州之地,武帝为之旰食。”史书上没有关于凉州刺史苏愉的更多记载,他可能是在牵弘战死之后新任的凉州刺史,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西北形势之恶劣,凉州已经完全为树机能所占。
侍中任凯、中书令庾纯与车骑将军贾充有过节,二人对武帝言道:“秦、凉覆败,关右骚动,此诚国家之所深虑。宜速镇抚,使人心有庇。自非威望重臣有计略者,无以康西土也。”(《晋书任凯传》)并提议以贾充镇守长安,以平秃发部。晋武帝同意,任命贾充为都督秦凉而州诸军事。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