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章 另一个身份,万达帝国与香蕉人!(2/2)
像金贤俊为了把国籍艺人稳稳的绑在自己的公司,不让他们被别的公司挖走,除了合约上与韩籍艺人的不同之外,金贤俊还从最现实的一面,给他们送房子,地点地区随便他们跳。人情现实双管齐下,才造就了韩庚宋茜这些艺人练习生对公司无比的忠诚。
“父亲也越来越年轻了,对了,大哥在家吗?”
金贤俊先是一阵夸赞,对于这种话老年人应该说没有不爱听的,但听到金贤俊后面提及他的那个儿子后,王健林脸上的笑容也止住了。对于自己那个儿子上商业上的天赋,王健林是认可的,但在人品方面吗,特别是私生活,呵呵。
“提那个香蕉人干吗,哼,这会指不定又开着自己的跑车去哪泡妞去了。”
香蕉人,又叫ab,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人。他们虽然也是黑发黄皮,但不识,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他们自小就受美国化、美国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美国化的,与移民来美的上辈不同。等于黄皮白心,长着华人的脸孔,心细想与化传承彻底西化的人,这种不会看,写,说,不知道华化的仁孝礼与纲五常,甚至都没吃过多少餐。具体点的说就是长着华人脸孔的洋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香蕉人。
而其的banana一词,是在第一代的海外华人首先起用的,始于清末,是用在香蕉人身上的贬义词。而banana一词又有个出处,那就是ab,通指美国出生的华人。ab本来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对本身在他国国籍华人面前自夸的用词,后来逐渐演变成海外华人用来贬低香蕉人的用词,在后来才演变成banana和香蕉人。
现在,香蕉人这个概念的范围已经不再仅限于美国,而扩及整个海外,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代子女。
最大的特点,便是这些人很“西方化”,自他们出生,做父母的就希望孩子长大后能顺顺当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上层有一席之地,故此国人的家庭通常都极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辈英语较好的,在家都不讲,他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彻底美国化的。也有的家庭不想孩子断了国化的根,课余时还教孩子学习,但通常效果都很差。随着孩子越来越懂事,和父母讲话时英语越来越多,越来越少。渐渐消失,完全被英取代。对ab来说,只是父母亲的家乡土话,他们自然更愿意讲美国话。到学阶段,香蕉人就逐渐定形了。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问题就来了。
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但由于在美的国家庭重视教育的缘故,在美国青年的眼,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难以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这种圈子多半仍只局限于香蕉人之间。大学不比学,范围大,香蕉人少,这时的香蕉人就体会到孤独,找不到归宿的孤独。
为了寻求化认同的渴望,使许多香蕉人在成年时开始满怀热情地学起来,海外很多国家的大学里开设班,又称“孔子学院”,成员最多的往往就是香蕉人。香蕉人开始自觉学习之际,却是他们的父母开始痛苦之时,因为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到了十八岁,父母无权干涉他们的一切生活。如继续表示出国家长式的关心,非闹翻不可。而香蕉人也会像美国青年那样行动,搬走一人独居,只剩下孤单的父母在家向隅而叹。有些父母害怕孤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化价值的观念不同,他们心理又何常平静得下。他们一心指望孩子长大了融入主流社会,现在孩子成为“美国青年”,却要远走高飞了;而他们已进入老年,正是最需要子女亲情的时候,却得不到了。这时候,他们就会说,还是国式重视家庭、重视人情味的化好。
在成年时,“香蕉人”遇到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他们的父母,由于基本上已完全西化,所以他们难以认同父辈们传统的式思维方式。于是,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
“亲爱的妈妈,我丢两个问题给你接招:第一,请问为什么我们的‘品位’如此不同?是因为我们分属不同的时代还是因为我们成长于不同的化?第二个问题比较关键,就是,老妈,你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化的品位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亲爱的安德烈,你的母亲出生的1952年……一贫如洗……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这太好的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位,那么它剥夺了你一些什么?你这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的‘贫穷’?”
这是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安德烈在德国接受教育,穿pl衬衫,听hiphp和r≈b音乐的他,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并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持有的“品位”。在他看来,父母的品位是老旧而落伍的,他甚至断言他的母亲已经是一个被“定型而不自知的人”。
事实上,这也是绝大多数“香蕉人”和他们的父母都会有的争论。
美国华盛顿的石东华先生,为了给女儿补补华化这一课,在女儿石珊大学毕业那年,特意带她回国游览名胜古迹,谁知女儿除了对美食和美景感兴趣以外,对其它的一切都很排斥。石先生感到很是困惑。
“德国是我的出生地,德语是我的母语,我从小在德国化下长大,你非让我说自己是个国人,我肯定会说是,关键是我的内心会说——我不是。”喻利雅,德籍华人,1岁时就夺得德国2园艺世博会命题征大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父母的化冲突日增,“她从来不看国电视,看的都是美联社、综合外电消息的报道。”母亲这样形容女儿。
一方面,“香蕉人”在学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已经和西方人全无二致,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基础,而这显然是其父母——拥有式传统思维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香蕉人”看不惯父母谨小慎微的行事作风,父辈们也搞不懂子女张扬外露的价值选择。
另一方面,对华化的认可程度是“香蕉人”与其父母争论的又一焦点。作为接受了国传统化教育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西兼备,然而,在说英语、看美剧的大环境下成长的“香蕉人”,脱离了祖籍国的化氛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于是,一个家庭,两代人,两种思维方式,矛盾在所难免。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这就是“香蕉人”,“夹缝的人”也许是对他们所处的尴尬最好的形容。
“朋友,我的电脑不能显示,所以我只能用英发信……请不要叫我‘香蕉人’,我用英语写信的无奈只有苍天才懂,作这番解释的悲哀只有键盘能知……”
这是西班牙的nite写在博客里的话。面对着祖籍国传统化的缺失,体味着住在国不认同的边缘化,向左转?向右转?“香蕉人”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迷惘。
“当他们自己有了**要进入国化的川流谱系时,他们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民子女选择做一个“芒果人”。从“香蕉人”到“芒果人”,所有的努力有目共睹。
在金贤俊看来,香蕉人虽然血统上是华民族,但思想、信仰是欧美化、基督教化。结束海外的生活回到国的香蕉人里,王健林的独子,金贤俊名义上的义兄王思聪,便是这些人最典型的代表。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