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2/2)
“不会有这么沉重吧。我认为习惯思维也可能是个因素。比如我们再穷,不说皮的,粗布手套还是用得起的,但农村里谁也不用手套。”
“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一阵山风打着窗户和外墙面,雨点伴着风声洒在窗玻璃上,哔哔啵啵的。蜡烛火摇摇曳曳的样子,一会儿它跳跃起来。徐毓蓉拿起桌上的一个小东西准备处理一下火芯。吴韵琛又有乐子了。他挡住她的手,支使她拿剪刀。徐毓蓉笑了,一边起身去拿剪刀,一边数落他:“哪有你这样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很美,但那是一种意境,不能像你这样硬凑便可得到的。”吴韵琛不说话,喜欢地看着她剪去多余的蜡烛芯。
他们说到过杜鹃花,并且都认定杜鹃花应该是中国的国花。他们在非常的、平常的话题里绕过来、绕过去,雨暂时歇了,夜也深了。
徐毓蓉披着军绿的棉大衣坐在被窝里靠在床头的墙上,她醒着,睡意朦胧。吴韵琛回他的住处了,但她感觉到他依然陪伴在她身旁,如同他真的在她身旁一样。她有一种切肤的感受。他们是热恋了,可是她的情绪越来越不能被把握。前些日子,他们一见钟情,仅仅是生活在“好感”里,那倒是最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如今,她的“原罪”坚定地显示出它的存在,就像混在甜蜜里的苦一样。她想,人们说的谈婚论嫁,就是一个“谈”、一个“论”,“谈论”就是理清楚,清楚是恋爱的终极目标的附属物,要清楚,还要什么恋爱呢?
徐毓蓉在思绪里理不出一个头绪。她轻轻地锤锤自己,叮咛道,不要太多愁善感,忽视它,当它不存在,热烈地去拥抱他的拥抱。她的睡意越来越朦胧了。
“草苑里悉索,”又一个夜里,他们对坐在西窗下,双双对着烛光。“竹园里马叫,东南方向乒嘭,西北角上灯亮。”吴韵琛说完谜语,让她猜。
“第一个是雨,第三个是雷,第四个是闪电,第二个一下子猜不到。”
“再好好想想,应该能的。”
……“猜不出。竹子都是一丛一丛的,没见过竹园,你揭底吧。”
“我们家乡,农村里人家的屋后都有竹园。冬天,风吹竹园,发出呜呜的异响。谜底是风。你也说一个,让我来猜。”
“好的,听着。东壁、东壁种葫芦,蔓蔓蔓到南半路,花花开向三面坡,西山顶上结葫芦。”
吴韵琛听罢,惊奇地拍了一下桌子,“世上竟有这种奇事,我们那里也有这样的一个谜语,猜的是同一个谜底,句形、语态几乎与你说的一模一样。”吴韵琛迫不及待地说出他的谜语:“东边、东边种葫芦,爬藤爬到西太湖,开花开在神州县,洞庭山上结葫芦。”二人相视而嘘,不可思议——是他们所下的评语。这两个谜语说出了人们共同的情感;语境的不同,只是反映了地域的不同,人们不同的方言。而且,徐毓蓉的谜语呈现的是一种“小家碧玉”的意境,吴韵琛的谜语表达出“大气磅礴”的精神。谜语让他们感叹了好一阵。他们都设想冥冥之中似乎对他们的爱有一种认可和安排,只是他们都把他们的想法留在了心里。
“韵琛,”她换了一个话题,“今天我遇到一件事,不,是见到一个人,一个女的。她应该是山里来的,二十四、五、六的样子。她生得特别的美丽……”
“不该是蛊惑我吧,我肯定经得起考验,放弃算了。”吴韵琛打断了她的话。
“哪里。是真的。真是特别的美丽。虽然个子比我矮一点,但也有足够的高度。她搀着个娃儿——不要失望——走进门市部,娃儿有四、五岁。她头上缠了山里人普遍缠绕的白布,你猜缠了有多大——有我们常见的草帽那么大。她上身是一件湖蓝的斜襟士林布衫,下面穿藏青农村样式宽脚的土裤,腰里围条绣满各色各式花样的佑身——佑身是工作时遮挡肮脏的布块,那时她围在身上是用来装饰的——她苗条中带着丰满,浑身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她今天上圩场,看上去是有备而来。她摸出两个二分的硬币买三种东西,糖果、红枣、盐,她要了一粒糖果,三颗红枣,其余要了盐。她把一颗红枣给了孩子。我另外给了她五颗枣,她收下枣,嫣然一笑,朝我点了点头。她仔细地参观过许多商品后就搀着娃儿走了。”
“真是一个关于美丽和一个营业员的故事,还牵动人心。”他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像,而且我特别想向你诉说它。”
“我也说不好。我们中国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不管在任何的偏远地方总是有许多美丽可以感动我们,而且这位年轻的母亲,虽然身处不富裕的境地,然而对于美的追求她是自然的、执着的。美只是在这种追求之下才是美的,美依附于需要而不从属于炫耀。总之,你经历了,我听你说了,她感动了我们,我们会长久不忘。”
“韵琛,这么说来就明朗了,她是‘真’的,‘美’的,应该还是‘善’的,我被感动了。有知识是好,你分析得真好,我真幸运。”
“蓉,你这样评价我我就要无地自容了。我和你差不多,就多念了一年书,其余的日子都在空闲中虚度了。我还幸运呢,要说无价之宝,你才当之无愧。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起因缘中的当事人,原本相隔几千里路,可是让我们碰上了。”
“当局者迷,想过吗,也许并不十分完美呢。”
“世上没有十分完美,有七分半我就心满意足了。”
“乞……”她小声地笑了出来。“还是有些贪心,七分不够,想要七分半。”
“蓉……”吴韵琛拉起她的手,绕过桌子,徐毓蓉站起来,被他称为“天造地设的一对”的这一对就拥抱相吻在一起了。
深山里的夜,漫长、温馨、无限幸福。有时候还有雨和雨声陪伴。徐毓蓉惦记着他明天或许有背着鸡蛋翻山越岭的任务。
方坪镇坐落在方坪坝子上,方坪坝子天生就是为方坪镇而存在的。东西向百十米长的一块未经铺面的空地是集镇的圩场和街道。供销社的商店和其它的一些店铺坐北朝南,路南是日用杂货商店、镇上唯一一个饭店和其它几家单位。圩场东边尽头有条南北向的道路。路东是仅有的几户民居,路往南向上,通向政府机关大院;往北有二三十米便是西流河上的木桥,从大崖山上下来的公路与木桥相连,桥梁可以通行汽车。
吴韵琛和徐毓蓉在饭店里喝完醪糟——不知他什么时候才能改掉“恶习”——走过木桥,他们往左拐弯,往位于下游的吴郎坝去。今天他们是“踏青”之旅。
昨天下午,吴韵琛还没有回来,供销社主任找到徐毓蓉,转达了陈主任电话里的话,要求她们二位立即下山回汉中,有人邀请她们赴宴喝喜酒,必须在四月卅日前回去。所以他们的这次吴郎坝之行便是一次关于方坪的最后的驻足和回望的行动。
徐毓蓉怎么也想不出有谁发出了邀请。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她正是忽略了离身边最近的一个人。直到夜里她们“幽会”时,经吴韵琛的点破,她才恍然大悟。是的,是她,是莫德英要举行婚礼了。女人就是这样,女儿和最相好的小姐妹的婚礼总是比自己的婚礼还要使她高兴和激动,自己在婚礼的仪式上总是有几分忐忑和不安的。
去吴郎坝旅程的开步就使她们兴奋和感觉新奇,他们面临一条溪流注入西流河的口子。平日流经这儿的水量不大,可溪床比较宽,有十几米。溪流上没有架桥,而是采用了一种方便实用的工程布局。先民们清理了溪床,在基岩上间隔安置了供通行者步踩的石块,石块有井口和摇篮口大。不知经历了几多岁月,石块已经被踩得异常光滑。
她们顺利越过溪流。好似在博物馆里一样,隔不多远,看到路边有一座水磨房。一位四十开外的农妇正在磨她的苞谷。她们饶有兴趣地观察起来。一股水体被引到合适的位置,跌落到房外水边一只巨大的木结构轮子的某个部位,轮子转动着,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房内的石质磨盘——磨盘转速比大轮快几倍——磨盘上堆了一堆苞谷,苞谷像一个小小的圆锥形金字塔,那位农妇照看着磨盘上和磨盘下的苞谷。
过了磨房,靠山有几户人家。路依着山势延伸,尽力保持在同一等高线上。路和山之间是一条渠道,一米宽的样子,水潺潺有声,争着往前,去完成它的使命。路另一边的低处是西流河。
近四月底,山外应该是夏始春余、叶嫩花初的时节了。眼下山里虽然冷意还重,总归有了春的气息。转过一面山壁,地形豁然开朗。她俩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心情又好,真是天上还复人间。
吴郎坝渐行渐近。路与西流河的高差大了,离得远了。路和河之间出现了水田。按当地的做法,水田从收割后一直就蓄满水。大部分水田还未苏醒,有几块水田已经在翻耕,农夫驾着牛拉犁一边发出吆喝声,一边赤着脚、趟着水。
吴郎坝到了,它在意料之中,又不尽然。它在方坪的附近,不会很热闹,可是也太不热闹了。一座小而又小的吃食铺在营业中。他们交换了意见,吴韵琛向店家要了四个粽子。营业员破了粽子分装于两个大碗里,在吴韵琛伸手端碗的当儿,徐毓蓉碰了他一下,阻止他。这时营业员舀了一勺子浅黄色的半流质倒入碗里。徐毓蓉抢过他,端了粽子。
“啊!好!”——不知他什么时候才能改掉“恶习”——吴韵琛一尝就赞不绝口。
“少见多怪。”她嗔他。
“我说过,‘任何的偏僻地方都有许多美丽可以感动我们’,蜂蜜调味粽子是汉中的杰出发明……”徐毓蓉笑喷了,这一次真的把食品喷到嘴外了。
他们说笑归他们说笑。平心而论,热腾腾、香喷喷的粽子蘸着土野蜂酿造的野花蜜,尝过的同志一般不会忘怀。
吴郎坝除了蜂蜜粽子没给她们多少深刻的印像,但她们毕竟到过了。西流河精精神神地往下游欢奔,路伴随着它一起西去,给有人烟的地方带去方便。她们向前投放了最后的注目。
吴郎坝渐行渐远,刚才看到的几块水地变了摸样,它们反射着光芒,变成了一面面巨大的镜子。那位农夫不在了。她们把视线从一面面水镜子上移开,吴郎坝看不到,只有群山、西流河、小路和淡淡的霾。他们知道,今天有供销社拉货的车到达方坪,明天一大早就要回汉中了。于是,她们的脚步反而更有劲,说说笑笑,心情也更好了。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