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2)
说起来,莫德英和建厂工程队的电焊工领队小蔡这一对比徐、吴这一对起缘要早一些。徐吴二位刚刚才认识二天,而她们已经有八、九个月了。
莫德英正如熟悉她的人知道的那样,是个秉性外露、敢作敢为的女性。她在最相好的小姐妹徐毓蓉的帮助下进入工程队打工。就在打工之初,她已经拿定主意,要狠狠地爱一场,不管事情的后果。她认为,只要是她爱的人,她就满足了,并且不后悔。莫德英对她进队工作的性质当时是不十分了解的。她不属于工程队的在册员工,她甚至不是“聘用民工”(聘用民工的工作期限是长期的,没有在册员工的相关待遇),她只是被招用的“临时农民工”。可是,正是她的这种“无知”得以使她定下以后日子里的人生目标。如果她知道这一切而成为个瞻前顾后的人,她早已退下阵来,因而不会有她的目标,更不用说达到目标了。
莫、蔡这一对的另一半——小蔡,是辽宁省瓦房店人。他是典型的东北人,长得高高大大的,俊俊的长四方脸人见人叹。他不带安全帽时喜欢带一顶绿军帽,更显英姿勃发。他和当时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工程队里的这份工作不是自己选择的。当他加入劳动力大军时,正好某个工程队按计划在招工,他就被“组织”分配到了这个工程队里。他工作的工程队是当时的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五局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属下的一个数字编号的基层单位,好像是第二或第三建筑工程队。小蔡被分配工作是他具有“城市户口”,“农村户口”的人是不会被分配工作的,他们有工作——种地。小蔡这份工作原来是不错的,他比其它行业岗位上的人每月多拿许多补贴,这些补贴能够占到工资总额的四到五分之一。后来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改变,在一声号令之下,他随着他的工程队来到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进行工程建设。他告别家人,离开了家乡。其它倒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家乡的那些姑娘再也没谁会看上他这个远在几千里路以外,一年只有二十一天假期(十二天休假合并九天按最长路程计算的路程假)可以回家的人了。一来二去的,小蔡的年龄也不小了。他和莫德英是一个到了谈婚,一个到了论嫁的岁数。小蔡是一个诚实、负责任的年轻人。他的工程队进入汉中地区后,每年都有一些人陆陆续续地调动工作回瓦房店。但他一直不能割舍他的工作和工地上日长夜大的工厂。事实上,他作为一个工作者是和工地一起成长的。他大约是六十年代中期到达汉中,现在他已从一个进队不久的小青年成长为一个负责一方面工作的基层骨干。那时,在建筑工程队、工厂、部队里像小蔡这样的男女青年有许许多多。他(她)们的汗水、青春、甚至热血已永远洒在青藏高原外沿这一线的山山水水里了。
大约在八、九个月前,也就是去年的五月末的一天,莫德英起得特别早,她让二哥、爸爸、妈妈都跟着她起了床。除她以外的人都知道,昨天已准备完毕一切,从家里到工地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完全没必要这么早就兴师动众地做这做那。可他们已习惯于由着她的想法行事。她是独生女,尽管是山村人家,但她也是二位哥哥、爸爸、妈妈的掌上珠啊。她说了她的去向,安排他们在工地上等待,就到公社去了。她觉得没有徐毓蓉的出力就不会有她的今天,就是走再多的路也要把她已经到工程队上班这件事对她说知的。莫德英非常看重这次机会,尽管此时她还不了解她在工程队里的用工性质。莫德英风风火火地赶到公社里,徐毓蓉刚起床,还没有用早餐。她听莫德英说明来意后,乍见之下产生的惊吓消弥于无形,只剩下为她高兴的份。她们是相好相熟的小姐妹,没有任何言语可以胜过她们之间一举手、一投足或一个眼神的交流。由于工作的纪律,她不能送她到工地去。徐毓蓉嘱咐她,到了队上要认真注意安全,不要经常回家,要以工地为家,努力工作。莫德英是很听徐毓蓉话的,她牢记住她的话。
莫德英到达她报到的工地,迎接她的是妈妈。显然其他人已进入工地。她们来到办理进队手续的地方。与莫德英同批次的报到者共二十几个,其中二位是女性。由于他们的地位太微不足道了,工程队里只派出分配到人员的各个工队的班长出面接洽他们。负责接洽莫德英她们这部份农民工的正是电焊工队的班长小蔡(小蔡现在已是整个工队的领队)。小蔡的热情和关心得到所有参加焊工班工作的人员及他们的家属的一致满意。由于他们的用工性质是临时农民工,因而所谓的进队手续也仅仅是各人报一下各自的姓名、性别、年龄、所属生产队、大队这些必要的资料,而工程队也只是收下介绍信、记录下这些内容。
工程队是建造固定资产的,它自己的用房却是临时性质的。那个时代,这种临时用房都是用油毡、毛竹、竹制品和一些捆绑索材搭建的。一般意义上,它们被叫作“工棚”。工程队在这种工棚里生活、工作。对这些莫德英是经历过的。她在东干渠工地、阳安铁路工地上的工余时间里都是生活在这种工棚里的。工厂工地上的工棚,初看之下它们是杂乱无章的,可是它们的位置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精心布局的。设计图纸上没有建筑物的地点,就用来搭建工程队的工棚。莫德英她们女性的住房被食堂和一部份办公室用房围住,仅留出一面供人员通行。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内实践他们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她们六至八个员工共用一间住房,每人使用一只单人小铁床。在房屋中间拉一根镀锌铁丝,用来晾毛巾和衣物。莫德英的母亲看到女儿将要工作、生活的场所,就心疼女儿了。她把莫德英叫到一旁,反复劝说她放弃这份工作。可是莫德英丝毫不为所动,铁了心要从事这份工作。母亲拗不过她,也只能任由她的决定。母女二人整理完了卧具、用具,一起座在床沿上说话。这时小蔡和刚才到食堂去交了家中带来的粮食的一帮人来了。工程队里像莫德英这样自带口粮的人很多,他们的口粮归由食堂集中后统一使用。
莫德英随着大家,由小蔡带领熟悉队里的生活、工作区域。工厂的建设速度很快,它与莫德英、徐毓蓉当初专程来参观时的模样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总体上看,工厂已经基本成形,工程已经进入细部施工阶段。工程界有一句行话,叫作“抄场一半”,意思是:到主体工程结束而进行场地整理工作时,尚有一半的工作还有待完成,或者说仅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这剩下的工作的特点是工作点分散、涉及工种多,需要的下手工多。莫德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招进工程队的。莫德英与大家一起跟随小蔡在工地上到处参观。她心中装着一件事,所以一边参观一边不断地向各个高远的方向寻找。终于她找到它了——一个位于某条小山丘顶上的圆形混凝土建筑物。她立即拉住小蔡,指给她看这个圆形的大家伙。她问小蔡,它是什么建筑,有什么用处。小蔡告诉她,它是工厂的储水池。这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忽然有了一个调皮的想像。她对小蔡说:“那它是厂里的一个水缸咯。”小蔡和其他人被她逗笑了。小蔡想了一下,觉得这话也是对的。小蔡一边夸张地点头一边表述他的判断:“从本质上来说,它的确是全厂的一个大水缸。”小蔡、莫德英他们继续往别处走。小蔡注意到这个乡里妹子有些与众不同。他边走边认真地打量眼前的这位姑娘。此时他对她的印像比第一眼看到她时又要好去许多。今天莫德英梳着“刷帚辫”的发型。两只圆刷帚样子的辫梢从耳垂侧下露出一点点。这种发型的特点是只能在额前的刘海上求变化,看得出今天她在这上面是下了功夫的。莫德英长着那样略小一点、长一点的“鹅蛋脸”一双眼睛属于“凤眼”一类但要大一些,优美的鼻子、嘴巴恰到好处地长在她青春、轻红的脸上,精精致致的。徐家岭村的二位姑娘——莫德英和徐毓蓉的美不是仅能使人愉悦的美,而是那种震憾人心的美。莫德英热情地与小蔡说话,小蔡倒是处处顺着她的话由在说,二人的关系似乎有点颠倒了。
他们来到工地大门这儿,伴送的亲人该回去了,只是工地太让他们震惊,他们就又说了一阵才分的手。莫德英看着爸爸、妈妈、二哥越走越远。从背影上她看到妈妈的手臂抬到齐眉的位置,她领悟到妈妈应当是在抹泪。面对亲人的一片厚爱,她心中旋涡般地浮起一阵酸楚。不过,很快她就被喜悦裹围了,毕竟她已经成为梦寐以求的工人簇群中的一员,她是这样认为的。
工人的生活和农民的生活不可比拟。莫德英与亲人话别后,又和小蔡道了再见,回到她栖身的工棚。暂时和其他工友也说不上话,她只能一个人无所事事地处着。这对于她来说是极不适应的。农村的人,特别是女性,每天每时总是不停地在干活、做事。捱到午餐的时候,用完午餐,她没回住处,直接抄小道来到一处工地围墙的豁口处。围墙外是她熟悉的农村。她找了一块被丢弃的建材垫在身下,席地而坐,背对着乡村。经历了一个上午的激动,此时她试着静下心来品味她的思绪和情感。一个人不能设想出本人未曾经历过的生活。尽管莫德英很想这样做,但对于未来生活的内容却是一片茫然,她只是认定生活比原先的要好。莫德英也有她可以设想的。小蔡出现在她的生命过程里,她并不否认,他正是她心目中的“那个”那样的人。小蔡的外在元素不用说,他诚实、忠信的秉赋烙印在她心上。令她忐忑不安的事由也是存在的。小蔡是不是已经有家室了,或是正在“谈着”呢。她杂乱无章地想。她能肯定小蔡是外乡人,但不知道他是哪个地方的人。莫德英知道,她不可能立即了解些情况,但她还是在想这些多少带有点庸俗味道的题目。大家切不可对此不以为然,世上有哪个人能超然于庸俗之外呢?
莫德英坐在围墙的豁口里,她无意中注意到这样的豁口在整个墙体上是很多的。她不知道围墙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口子。事实上,这些口子都是附近的村民为了方便地出入工地而拆出来的。工地也修补过多次,但无济于事,最终只能听之任之。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