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廷议(1/2)
这是晋国宁康二年十月里的一天,夏去秋来,空气中分明多了丝丝凉意。建康城天色阴暗,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街上行人寥寥。
城内的建康宫里却是一派热闹景象,上首坐着崇德太后褚蒜子与皇帝司马曜,下首人头攒动,当朝的重臣们差不多都来齐了。
今日朝会上谈论的一大议题,乃是征战梁益各路军马的奖惩之事,其间所涉及的头面人物,不外乎竺瑶、桓石虔与段随等人,或者再加上一个已经步入晋国高阶武官行列的费连阿浑罢。
此次争战,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晋国彻底丢掉了梁益,而竺、桓、段等人纷纷吃到了败仗。。。可细究起来,秦国夺取梁益,差不多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竺、桓、段等人不过是前去增援的军马而已,其实与丢失梁益干系不大。之后他几个在益州掀起一场风浪,更连番苦战,也算是尽了力。所以之前的廷议里头,对他几个的风评并不算太差,大约也就是打算对其略施惩戒、以儆效尤罢了。今日适逢骁骑军回到了江东,主将段随回朝覆命,因此又议起此事。
不一刻廷议便说到了竺、桓、段等人的事儿。先论竺瑶与桓石虔,他两个都是桓豁麾下的心腹,建康朝堂里包括谢安、王彪之在内,大伙儿谁都不愿过分得罪桓家那位大佬。于是廷议轻轻提起,又轻轻放下。竺瑶与桓石虔两人以功过相抵,去职益州刺史、梓潼太守,仍任江夏相与竟陵太守,另外罚俸一年算作惩戒,仅此而已。
到了骁骑军这里,气氛突然变得大不相同。毕竟此次晋军大败亏输,总要拎几个替罪羊出来平息众怒罢?竺、桓已然过关,说不得,段随与费连阿浑便当仁不让成了弹劾的目标。早有几个看不惯“胡人当道”的御史跳将出来,指天画地,慷慨陈辞,恨不能把骁骑军说成是丢失梁益的祸首。其实骁骑军此次浴血杀场,其忠勇及战功可谓有目共睹,临阵表现更是远在竺、桓之上,这几个御史的言语明显有失公允。朝中稍微有些良心的大臣都不肯出言附和,甚至连桓党中人都看不下去了,一个个闭了嘴巴不屑行那落井下石之举。
出乎大家伙意料的是,素来被视为骁骑军后台的谢安这次居然没有开口,杵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愣是没给骁骑军说一句好话。几个御史见状更加得意,言语间愈发咄咄逼人,最后还是王彪之实在看不下去了,老脸一冷,厉声喝道:“骁骑军不辞辛苦、千里驰援益州,虽然最后败回江东,然而其灭夜郎以振国威、破姚苌而夺垫江,这些都算不得功劳么?”老王年岁虽长,发起威来却依旧是龙精虎猛、气势骇人,几个御史顿时气焰全无,呐呐不敢再言。
终究是给推出来做替罪羊的,作为骁骑军主官的段随与费连阿浑可没竺、桓那样好命,能够轻轻松松过关。要说从重治他两个的罪那倒也不至于,但降级是妥妥逃不掉了。果然太后与皇帝当廷颁下诏命,段随从第三品的冠军将军降回第四品的骁骑将军,爵位也从阳乐县侯变回了乐乡侯;费连阿浑一样给“打回原形”,削夺第六品骑都尉之职,复为第八品的明威将军。
诏命宣读出来,朝堂上嗡嗡议论之声四起。有扼腕叹息的;有愤愤为骁骑军鸣不平的;自然也有幸灾乐祸甚至觉着惩罚力度还不够的;更多的人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那几个御史大约是真心憎恨胡人,左右就是看不惯骁骑军,这时候又奋勇跳出来建言,大意就是:回到建康的骁骑军不过三千人出头,既然如此,当削减全军为三幢,以示惩戒!这一下大殿之上炸开了锅,一片哗然——对一支军队而言,主将降级也就罢了,砍除编制那可真要命了!敢情这是要往死里整啊!
那边厢谢安依旧静静站在场中,神色间看不出分毫的波动。王彪之皱了皱眉,凑过去低声道:“安石,荆扬相衡才能天下平啊!建立新军一事尚遥遥无期,如今扬州境内便只骁骑军可以抗衡荆、江。。。纵然段随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也不能矫枉过正,真个损了骁骑军的战力啊!说句难听的,真要是寒了段随他等的心,这些胡人没有二心也要被逼着生出反骨来呵!”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