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格局(2/2)
。。。。。。
调整已毕,如今这大晋国的政治格局豁然开朗。
就桓家而言,其实除了桓温本人惊才艳艳,能够势压天下,其他人还真没他那份篡国的胆子与资格。他一死,桓家上下所思,不外乎尽量保有桓家手中的权势罢了,再无扩张之心。
如今桓家依旧保有半壁江山,与之前相比几乎不损分毫,且桓冲内镇姑孰,毛安之留驻建康,连声名赫赫的骁骑军说来也属桓冲麾下,这么一来,族中及门下党徒对于朝廷乃至桓冲就没那么反感了;荆州的桓豁老好人一个,又是升职,又增势力,还得到了桓冲以后定会还权于桓玄的保证,自然也不会再唱反调。凡此种种,桓冲的家主之位变得固若金汤。
建康朝廷大大松了口气,司马家的皇位暂时不会有人觊觎了,这算是天底下第一个好消息。崇德太后褚蒜子与皇帝司马曜对王谢那是感恩戴德,平日里言无不听,计无不从。
说句实话,王谢等人自然也是考虑自家宗族利益的,但他等的理念是世家与皇家共治天下,此一点可谓切中要害,举国上下的大小世家哪一个不是举双手双脚欢迎?故此,如今轮到他几个当政时候,朝廷内外政通人和,气象为之一新。
细细论起来,如今这晋国在军备方面其实并无太大的变化。国中精兵依旧掌握在桓家手中,分驻姑孰,荆州等地;建康方面并无可抗衡之兵,这算是一个大隐患。
王坦之就曾私下对谢安说道:“安石公尝言,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然则荆有强兵而扬无之,何谓之衡?我知安石公对此早有算计,派了谢玄奔走江淮,就是为了以后建立扬州之军。如今桓温已死,何不将此事提上日程?”
谢安微微一笑,答道:“时候未到啊!现下就去建军,意图未免太过明显。桓幼子再是忠心国事,终究还是要先保桓家之利,若是逼迫过甚,反倒是取祸之道啊!”
王彪之也赞成谢安的说法:“现今的局面来之不易,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但能把控中枢,再宽仁内外,施以德政,方是长远之计!”
谢安哈哈大笑:“叔虎兄所言极是!文度休要多虑,这一次,我等赌的是桓幼子的人品!”
到底叫谢安给赌对了,桓冲果然品行高洁,忠于王室,并不因为自己掌握着姑孰大军而压制朝廷。
当年桓温在时,行事可谓肆无忌惮,连大辟之罪(即死刑。不像大家想当然的那样,古代执行死刑其实相当慎重,自汉以后,各朝都规定凡死刑皆需逐级报至皇帝批准,体现了人命关天的思想和慎刑原则)都是自己一言而决;桓冲继位之后,立刻上疏:臣以为生杀之重,古今所慎,凡诸死罪,先上,须报。这就是把继承自桓温的部分权力主动上交了。
又有桓党中人劝说桓冲,要他诛除时望,借以专掌权力,却被他一顿怒斥,灰溜溜去了。
再到后来,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的时候,当时谢安已经辅政多年,声望极重,群情所归。桓冲竟又做出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以自己的气量和涵养都不及谢安为由,解任扬州刺史一职让给谢安,自求出镇。须知放弃扬州刺史一职,等于就是放弃了介入中枢的权力,这还得了?桓党中人,包括郗超在内苦苦劝说,然而桓冲心意已决,当年就改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出镇京口。这些都是后话,按下不表。
总而言之,桓冲的确是没让谢安失望。在他的配合之下,谢安施政清明,使国中矛盾大为缓和,政局也相对稳定,基本上做到了“天下平”的局面。也让偏安一隅、风雨飘摇的晋国,在面对北方咄咄逼人的强秦之时,平添了几分底气!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