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故事发生的地方(1/1)
很久以来,一直都想写一些关于高中的文字。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并不是想无病呻吟赚些噱头,只是因为那个时节发生了太多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终身难忘的事。它们不是简简单单的生活,而是刻骨铭心的哀伤。一个个凄美悲凉的音符组成了一个如梦如幻、似真还假的人间绝响。多年以来,事情远去了,人也散了,只剩下这悲歌一直萦绕脑际。
高中的我在本县的明德中学就读。明德中学是一所处处充满着古老气息的教育场地。她的前身建立于光绪三十年,当初叫做“明德中学堂”,是由本县的一个爱国资本家周天庆独资建造的。其人一心想要振兴中华,就响应晚清政府,引进西学,与本县的志士同仁一道从事洋务。为了教育本县子弟,就投资捐了这所学校。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学校毁于兵燹,由于当时周天庆本人已经作古,是以学校就废弃了。一九四五年随着法西斯的战败,息县再一次出现小太平。于是周天庆的儿子周涛又一次重修明德中学堂,次年年底竣成并改名为明德中学。紧接着内战全面展开,明德中学又一次陷入劫难,直到建国七年后才又重新修成。不料好景不长,60年代“文化运动”的到来,息联指以其走资又一次使明德中学毁弃。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德中学才真正迎来她的春天。周天庆的孙子周立仁克绳祖武,受他父亲的遗命,又重修明德中学。当时初修的时候,不但得到县政府的支持,就是连当初被那些激进分子掠走的文物也次序归还了学校。
然而在后来,由于资金运转艰难,学校又一次处生死存亡的关头。周立仁之子周恩泽为保全祖孙三代人的心血,无奈之下只能将明德中学改成了股份制。这没过多久就有一个姓孙县城富豪听说了这个事情,加上其人少时颇受明德中学润泽,于是斥资八百万人民币帮助他。他自己又通过游说,努力地说服县政府支援,县政府权衡之下,也提供了不少帮助。综上所述,以至于使如今的明德中学处于不公不私的地位,也多亏如此,明中才能放开手脚,实施自己的教学理念。
明德中学是一个并不纯以高考应试为目的的学校,她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全面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她的因材施教上。在十年前,周立仁经办多年教育后发现,本县教育因为过于落后等各方面因素,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很不理想,为数不少的同学都不能升入本科学校就读。落榜的学生高考之后又有很多人选择放弃学业而外出打工,俨然失去了十二年教育之意义。
于是他突发奇想,将本校历届学生均按成绩优劣分为“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三部分。实验班和重点班里的学生是学校应试高考的主力军,也是学校最优的培育对象。而普通班则分别辅助以“美术”、“音乐”、“体育”特色课,高考目标则是艺校和体校。我们这一届学生约有16人,理科九个班,文科十个班。一班、二班和十班、十一班分别是理科与文科的实验班,三班、四班、五班和十二班、十三班、十四班则是两科的重点班,剩下的班级就都是普通班了。
如此分班,其本意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升学的机会,然而后来却被人讹传。甚至有人批评说,学校这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划圈子,分山头的不良表现,存在歧视和偏见的嫌疑,会严重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如此说话的人,多是一些擅长“假大空”的知识分子,家长很少有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的。而多年来,明德中学一直广受社会和学生的认可。毕竟自古至今,因材施教一直都是为大家所肯定的教育方法。
由于求真务实,重视特长教育,明德中学向来都是那些成绩并不拔尖,想给自己多留条后路的中招考生的优先报考学校。总之,明德中学以淳朴扎实的作风和开明的教育理念赢得了全县人民的好感与尊重,也使其成为了足以与县一高、二高并驾并驱,鼎足而三的高级中学。
十多年前,周家为了让明德中学健康地发展下去,不惜放手诚聘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为校长,对学校进行广有深度的改革。而现任校长吕新农则是周家与学校政教处费尽周折,用尽心思,才于零七年九月底聘请过来的。对于吕新农这个人,豫南地区的教育界没有谁会不知道。一九八三年,他毕业著名学府洛南大学中文系,之后一直在从事教育,前两年以教书育人为主,后来渐渐进入教育管理,最近近十年则几乎遍任豫南五县学校校长。先后获得荣誉头衔以及担当职务二十余种,各类奖状奖杯三十余个。所以说,明德中学能够请来他不仅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息县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他这一来,使包括我在内的明中莘莘学子对升学期望更大了。每个人似乎平添了无尽的力量,驱使着大家一起去完成一个未知的伟大的使命。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一切竟随着那件事的发生而变得遥不可期。
关于明德中学的历史我所知不多,也只能简述这里了。而我马上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个学校里的事,一件提起来就会令人忍不住掩面而泣的事。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