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代枭雄袁世凯(一节)(1/2)
<div id="book_text_content">
他,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最引人注目、最了让人争议、说起来最为尴尬的人物。有人因为他编练新军、倡导变法、提议废除科举制度、逼迫清帝退位等维新活动,大胆地称赞他为“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因为他戊戌告密、镇压革命、复辟帝制、出卖国权而指斥他是背信弃义、寡廉鲜耻的“叛徒”、“窃国大盗”、“卖国贼”。从某方面来说,政治的心胸只能是狭窄的,为了谋求整体的利益,政治常常会淡化甚至排斥道德,选择不顾真实而去歪曲事实。要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是要充分发掘史料,道德而真实地澄清史实。我在这里能做到吗?我想我只能尽力而为,评说得由读者。
一节、坐镇朝鲜
“仅仅天赋的某些巨大优势并不能造就英雄,还要有运气相伴。”法国伟大作家拉罗什夫科说的这话撂在一代枭雄袁世凯身上,是深合适宜的。
袁世凯一生中撞上的第一个大运,奠定他政治生涯基础的,竟然是朝鲜发生的壬午军乱。
1882年阴历是壬午年,这年的7月23日,朝鲜京城五营士兵由于连续十三个月没有领到饷米,早已是群情激奋,而盼星星盼月亮来的漕米,又有许多砂糠,于是乎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愤怒的士兵们,汹涌的潮水般涌去与库吏理论。
向来高高在上的库吏,不但没有半句解释,反而是一味地训斥士兵们犯上。当官的霸道过份,士兵们只有犯上了,双方就这么发生了冲突。愚蠢的汉城的当局,习惯地采取了镇压的政策,他们连续地杀害四个为首的士兵。
在一般的情况下,统治者的暴行往往可以得呈。可是这一回,士兵们得到了两方面力量的支持,一方面来自虽早己归政隐居,却仍试图插手政务,一直在觊觎王位的大院君;另方面是当时的许多对统治者积怨已久的市民,正是在这两方面推波助澜地鼓动下,义愤填膺的士兵们大胆地选择了危险的暴动。
愤怒的士兵和市民一道,像一股汹涌的浪潮,冲进官员们的宅第,把它捣毁;围攻日本公使馆,放火把它烧掉,逮住出逃的日本籍新军教官,当场予以处死。最后,大家夺取武库、开仓放粮,欢庆胜利。
到7月24日,愤怒的军民攻入昌德宫,杀死躲藏在宫中的闵谦镐及大院君的胞兄李最应,然后开始搜寻闵妃,这位朝鲜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鲜历史上女性掌权延续的铁女子。
大院君终于借这次军乱得到了实惠,在7月25日,被高宗召入王宫主政,并对暴动的士兵宣布,闵妃已死。
原本掌权的铁女子死去,士兵们安下心来,放下手中的武器,撤出王宫。
事实上,王妃却没有死,而是化妆成宫女,逃到了忠州。她得知大院君入宫主政的消息后,即派人去请求中国和日本出兵朝鲜,帮助她平定暴乱。
于是,吴长庆受直隶总督张树生的推荐,率军前往南阳,打算从这里登陆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军乱。
吴长庆,字筱轩,1829出生,庐江县沙溪乡沙湖村人,承父袭云骑尉世职。1861年淮军创建,吴长庆以所部500人组成的“庆”字营被编入淮军,是晚清著名淮军将领。
由于吴长庆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中“战绩尤多”,在升任直隶正定镇总兵之后又相继升任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到朝鲜壬午军乱这年,他正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全省防军,率所部淮军6个营驻登州。
登州离出事的朝鲜半岛路途比较近,加上吴长庆又深得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张树生的信任并推荐。在清廷反复考量之后,决定采纳张树生的奏折,至使吴长庆得到了这份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差。
1882年8月17日,吴长庆与丁汝昌一道,共率6营3000多人的兵力,向朝鲜南阳进发。当时,吴长庆的部属中就有:张謇、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周家禄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少壮派人物。
袁世凯之所以成了吴长庆的属下,缘自于他的叔叔袁保庆。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辈祖辈多为地方名流。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只是个地方名绅,他的叔父袁保庆,在甲三军中带兵,后为江南盐巡道。因袁保庆无子,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
袁世凯的这位嗣父,跟吴长庆有兄弟之宜。当年袁保庆在南京时,吴长庆带兵驻扎浦口,两人相交甚密。可惜能人短寿,还刚到48岁,1873年时,袁保庆便驾鹤西去。吴长庆闻知,渡江视敛,扶棺长哭,帮着一直料理完袁保庆的丧事。
袁世凯六岁时,袁保庆替他找了个启蒙老师,教他四书五经。后来袁保庆四外处为官,袁世凯一直都跟在他身边。袁保庆到山东去做道员,八岁的袁世凯开始随行;不久袁保庆由山东调到江苏,袁世凯也随着去南京读书。如今嗣父袁保庆过世,袁世凯就跟随嗣父的弟弟、刑部侍郎袁保恒到北京读书。
接下来的1876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能考中,便萌生了弃文就武的念头。可跟谁去就武呢?当时袁世凯最佳的选择有两位。一位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李鸿章,一位是淮军统领吴长庆。前者是他叔父袁保恒的朋友和上司(袁保恒深谙练武之事,曾佐李鸿章军幕很多年,很得李鸿章赏识);后者是他嗣父袁保庆的好兄弟。
为此,袁世凯曾权衡再三。
在北京读书时,袁世凯不止一次地随叔父袁保恒见到李鸿章,对李鸿章那显赫的地位,他非常钦羡。可是,袁世凯也看到,当时李鸿章幕府中的人,一个个不是举人就是进士出身,相比之下,他袁世凯仅是一个无名的拔贡而已。
思来想去,袁世凯决定投奔吴长庆。
主意打定,1881年5月,袁世凯带领他父亲的旧部数十人,前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见袁世凯来到登州,念与他嗣父的友情,不仅乐意收留,还备加照抚,任他为“庆军”营务处会办。
壬午军乱,对于朝鲜的大院君来说,正好利用军队哗变来夺取政权;对于吴长庆和他的部属,尤其是那一批少壮派军官来说,却正是报效大清王朝,建功立业的最好机会。
良机要靠运气,抓住良机,靠的却是你是否已经准备就绪。从后来的事实看,袁世凯是吴长庆部属,张謇、吴兆有、张光前、周家禄等这一批年轻有为少壮派人物中,准备得最好的一个。
袁世凯早年跟随嗣父在南京读书时,就跟一位叫曲沼的武林高手学过武术,学会了一些剑术拳法。这对于一个从军的人来说,当然是大有帮助。而更有帮助的是,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习“万人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