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雨交加,埋头苦干(2/2)
由于将学院的建构权交给奕詝,于是,奕詝以皇帝的名义,向全国征纳人才,还有一些经世致用的典籍,在学院里恢复了“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征纳湖南邵阳的名士魏源,浙江海宁人李善兰,江浙无锡徐寿,还有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安徽合肥的秀才李鸿章,湖南岳麓教塾左宗棠,还有满族举人崇厚,林则徐女婿、福建侯官人沈葆桢,十九岁的广东丰顺县客家人人丁日昌,江苏吴县的冯桂芬,,十三岁的苏州人王韬,广东南海县贩夫冯子材还有,广东怡和洋行少东家吴绍荣(留美生),安徽庐江人刘秉璋,湖南湘阴的郭嵩焘,江苏无锡的徐寿,华蘅芳,蒙古族自己的表哥僧格林沁,满洲镶白旗的宝鋆,还有从小接受西学教育的容闳,最可笑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十二岁的广东娃娃——石达开(这是为了挖太平天国的墙角),诸多实业之人,如郭干章,理学大家不少,如倭仁,翁同龢……
大清中晚期的历史名人几乎被奕詝一箩筐扫净。这些人包括了军事,经济,甚至一些都是宗师级的人物。
这些晚清牛鼻子的人物,对一个一般的十一岁的小娃娃来说,真的很难。可是对于奕詝来说,就不是什么事了!因为前世近二百多年的学识和阅历为支撑,降服他们是轻而易举的。
有新思想的人给他们讲经世致用,军事家给他们讲《战争论》。喜欢经济的讲《国富论》,喜欢理学的讲“知行合一”。当然,最难的是冯子材和曾国藩了。为什么呢?
冯子材,一个脚商,大道理不懂,于是奕詝给他讲了一夜“财富的积累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曾国藩是太聪明了,因为这位有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的美称,奕詝绞尽脑汁,心思挖净,给曾国藩一两张纸,一个是《冰鉴》的核心内容。一个是《曾国藩家训》的核心内容。
曾国藩接过这两张纸,顿时说不出话来,因为这两张纸暗合了自己的心意,让自己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豁然开朗。
从此以后,曾国藩把奕詝敬若神人,从此为奕詝南征北战,战功累累。为华夏民族的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实话,组建皇家学院的事情是非常麻烦的。特别是那些有思想,有觉悟,有毅力的人是特别难找的。
不过最难的是那些层出不穷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消息。如: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比起先前的表现,守军作战也很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可是传回来却是捷报,说什么广东水师英勇善战,击沉英国战船三艘,打死英人三百人左右,俘虏九十余人。但为了祭奠水师人员,将这俘虏之人全部杀掉。道光帝就是“朕心甚慰”。
1841年10月1日晨,英军向定海发动总攻,至下午2时,五千多守军全部被击败。定海三总兵牺牲。英军战死2人,伤27人。其中三位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壮烈牺牲。而十月十日,镇海失守,两江总督裕谦已经知道希望全无,遂跳水自尽。道光哀叹~~~十月十三日,宁波失守,太子太保余步云弃城逃跑……
不好的消息接二连三的传来,皇家学院里这些“人杰”也是议论纷纷。而奕詝则是命人*了海防全景沙盘,让他们进行攻防演练。
有一次,道光来视察学校构建情况,看到他们正在进行推演,于是饶有兴趣地进行观看。结果得到的结论是大清有十败,英夷有十赢。道光看到这些,心里还有些不信。可是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的推演是准确的。
值得一提的,奕詝开办了皇家学院。而奕也效而仿之,也开设以一座学堂,叫做“大清治世学宫”。当然,这些学宫里面有好多朝臣,像穆彰阿、琦善、潘世恩、王鼎、耆英、伊里布、牛鉴……这些人物,说实话,按照前世的说法都是国学大家。可是历史奈何的是那样的操蛋。
在往后的历史岁月中,学宫派和奕詝的学院派开启了大清百年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不过也正是两派的争斗,让奕詝能够“以彼为鉴”,不断地完善自己,让学院派带领大清,最终走上了征伐富强之路。
“和平是要的,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华夏的民族大计,那些天授的无主土地,我们应该获得,那些苦难的人民,我们应该解救”(《大清史??宣宗??我有一个梦想》)</>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