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神医束手无策(1/2)
暗夜。
冷风习习,吹动山林的树木,瑟瑟发抖。晦暗的月华,没入枝叶交错的深山老林中,匮乏无力,透不出一丝的光亮。
这时刻,三更半夜,本是最冷的时刻。
这时节,寒冬腊月,亦是最冷的时节。
这时代,残唐纷乱,正是最冷的时代。
“怎一个冷字了得!”这是李正伦来到这世间、三十多天以来,最深切的感受。
此刻,他正孤零零的坐在寺庙的钟楼前,仰望满天繁星。
沦落到这个名为“大悲寺”的寺院中,吃肯定是吃不饱的,基本上天天都面食,偶尔能吃上几百粒米饭,可算是佛主慈悲、皇恩浩荡。
大悲寺坐落于泗州凤栖山的一个山麓下,占地面积大约方圆六里,与泗州开元寺并列为淮南两大名寺。寺中有殿房七百余间,近万尊佛像,三阁、五塔、七楼、十三殿,可谓巍然。其中最高的建筑,称须弥塔,密檐七级,举高三十六米,立于顶层,可尽览方圆之色,尤其是那奔流湍急、见证千古的淮水,怒吼着、咆哮着,令人感慨系之。
本来吧,一座堂堂的大寺,也不至于连吃都吃不饱,然则山下难民源源不断的投奔而来,大悲寺来者不拒,这才使得粮食格外紧俏起来。听寺院的僧人说起,山下正有两股军阀势力鏖战,已持续两个多月,打得天昏地暗,连淮水都被染成血色,甚至常常有尸体漂浮在淮水中,无人收拾。
百姓们苦不堪言,颠沛流离的老弱妇孺,就不得不暂避于此。
自从战乱以来,大悲寺便空出东面的百余间禅房,以便安顿流民,甚至连柴房、钟楼、塔楼等等等等,但凡站得住脚的,都已挪为救济之用。然而面对浩浩荡荡的避难队伍,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随着战争的延续,在大悲寺外结庐的灾民越来越多,一直蜿蜒延伸到了凤栖山的山脚。
千疮百孔的残唐帝国,水深火热的黎民苍生,乐此不彼的军阀混战,徒呼奈何的释儒道者……
对于这些,李正伦却是并不怎么上心。
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然而,良心这东西,却最是捉摸不透,明明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可是在几天前,李正伦却终究动了恻隐,救下了一个男孩。
那一日,他与枯禅被指派到东禅房施粥,远远就听见有哀哭、啜泣的声音传来。想来又是因为年关将近,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自怨自艾的相怜、感触。这类声音,如同孤魂野鬼,李正伦在每夜入睡前都有听到,早就司空见惯了。
只是到了近处,才发现众人是在为一个垂死的男孩痛哭。
每天都有人在佛主的眼皮底下饿死、冻死,本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伙早已麻木。
但眼前的情况又有些不同。
李正伦望着那个躺在榻上、被众人围在中间的孩子,憨厚的脸,双眼紧闭着,从他稚嫩的面容上看,应该也才十来岁的年纪,不过他的身材高大、健壮,比起现在的李正伦,足足高出一个头不止。
若不是看他脸无血色、呼吸困难的样子,李正伦还真难将他和垂死之人联系起来。
一旁的枯禅却是赶忙放下了粥锅,焦急的问着出了什么状况。
众人倒也没有争着抢着说些什么,更没有出现你一言我一语的混乱情形,只是大家伙的眼光,都齐刷刷的看向了在小男孩身边的一个郎中,一个小郎中。
那小郎中大概十三四岁,个儿不高,却是长得极为俊俏,精致的五官,就仿佛白玉雕成,传说中的“璧人”如潘安、卫玠之流,想来也不外如是。
他应该是很怕冷的人,家境也好,身上严严实实的裹着棉袄、狐裘,像是粽子一般。如果走在外面,又不背着药箱,却是如假包换的公子哥,不知要迷倒多少怀春的少女。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