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有学生疯了(1/2)
多少年传下的老传统了,临近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年后的食物。
馒头蒸几大锅放着,还有就是炸年货。
具体炸什么没有硬性规定,有几样是不能少的,炸鸡、炸鱼炸丸子。这几样是年底上坟的必备品。
父亲做好炸前的准备工作,该切丝的,该剁块的,该盐腌的,都准备好。二叔主动要求,灶台前烧火的工作归他了。
二婶不往前靠。没有抽油烟机,她闻不惯这么重的油烟味。
开始炸的是丸子。有胡萝卜馅的,有地瓜馅的。炸到金黄色,捞出来,在笊篱上澄油后,放进小铝盆里。
接下来炸藕合、藕棒,炸面叶。最后,炸鸡块,炸鱼。炸鸡、鱼有讲究,对烧火的要求很高。火太大时,外面炸焦了,里面还不熟;火太小油温不够也不行。
二叔当兵后很少有时间回来,烧火也手生了。不是火过大就是火太小。有次灶膛里的火差点熄灭,伸头把火吹起来弄的一脸灰。
炸着东西,父亲和二叔说说话。哥俩回忆往事,非常感慨。
他们小的时候,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没有客人的时候,不能见到肉,连白面馒头、水饺等,也算是奢侈品了。山珍海味,更是听都没听过。
可能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人才会强烈地盼望过年。过年的时候,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
不像现在的孩子,平时都腻了,过年只是个概念。
时间来到年三十。
中午,父亲熬了半锅浆糊,刷在每个门框上,赵云轩和二叔一块贴上春联。
有些地方还贴上福字,父亲提示要倒过来贴,这叫福倒、福到、福来到。
下午,要上坟烧纸、供祭菜、放鞭炮。
按老辈的风俗,一个家庭里只有男孩子才能入家谱,过年上坟的时候也只有男孩子才能跟着去。即使这个男孩是拾来的、买来的,也胜过亲生的女孩子。
女孩子虽然流淌着祖先流传的血液,虽然是父母亲生亲养的,但这两项待遇都不会有。
或许,在农村好多家庭都憋着劲要生个男孩,可能和这有关系吧。在家谱中别人的名字下写着娶妻某氏,生子某某。而自己名头只写着娶妻下面空空的。
对着二叔几人远去的背影,赵丹琳撅嘴嘟囔着,“哼,还军队的大领导呢,老封建!老封建!”
赵云轩把带来的祭菜摆在爷爷的坟前,除了几样炸菜,还有煮好的大块猪肉。
包袱里,带着叠好的纸钱。这些在另一个世界通用,堆到地上,用打火机点燃,发送过去。
放过一挂鞭,赵云轩和父亲、二叔跪在爷爷的坟前磕头。赵云轩又在母亲的坟前,磕了三下。
和其他人的相比,母亲坟头小很多。赵云轩曾疑惑过,后来听隔壁的李大伯说起,才知道原因:女人先死后,简单下葬,等她的男人死后,重新合坟。
年三十晚上,刚过六点,街上就开始热闹。每家都在门前放鞭,放礼花。看完自家的,出去看别人家的。小孩子对新衣服不敢兴趣,对挑着的灯笼好奇,本来拿的不稳,还要上下左右的晃。老式纸扎的灯笼,里面放着点燃的蜡烛,不小心就冒烟着火了。
挑着电动灯笼的小孩,高兴地拍手叫好。
热热闹闹,一年过去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