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偃师术(下)(1/2)
唐云馨对我们在双王墓中遇到的那些会动的盔甲人很感兴趣,我告诉她这种戏在古代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偃师机关术。我从书橱上上拿下来几本书,将偃师机关术的历史由来还有这方面的名人一一讲给唐云馨听。
最先记载公输班的制造的一只机械鸟,也是记载于《墨子》这本书上的:“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意思是说公输班用竹子削了一只竹子喜鹊,然后放飞到天上去,结果在天上飞了三天三夜也没有落下来。这只竹子做的喜鹊,被公输班和墨子都认识最精巧的。
《鸿书》记载,他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论衡?自纪?儒增》记述了一种传言,说他制做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这些都是说鲁班制造的机械很精巧,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这仅仅是削竹为鹊吗,我看不尽然,里面应该也是运用了精密的机械原理。
再就是墨子,墨子除了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是墨家的创始人之外,更是一位科学家。光在《墨子》这本书中就记载了不只一样的机械,其中就有连弩机(诸葛连弩的前身),转射机(也就是古代大炮),还有藉车(古代的坦克),还有机关鸟(原理和公输班的差不多,也许是跟公输班学的)等等。在《墨子》这本书中专门有一类就是《守城篇》,里面全都是关于守城进攻的机械还有很多物理数学原理。
再就是诸葛大名垂宇宙的诸葛孔明了,诸葛亮的的偃师机关术的记载在民间传说的很多,我们大多知道的都是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了。正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评说:“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起要云”。
《三国演义》里面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专门制造了木牛流马用来运军粮,后来传给了姜维。就是陈寿的《三国志》也是这样记载蜀汉建元九年(公元231年)孔明第四次北伐的粮草的时候“以流马运”,甚至还涉及到制作方法和尺寸比例。
据说木牛流马这种工具“载多而行少”,“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数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正如后人所幻想的那样,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技术要是放到现在,得让汽车制造商和老百姓高兴死,让中石油中石化哭死。不需要汽油就能跑,环保无污染,更重要的是省钱。就连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也是一位偃师高手,有的说说木牛流马式诸葛亮从她那里学的。有记载黄月英发明了一个木头人,能够不用任何外力而推磨,昼夜不歇,估计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个机器人吧!
后世的什么的攻城防御的云梯、投石机、撞锤之类的都是从墨子公输班那里继承而来的。还有坟墓中的封门的连环翻板,以及防盗用的的陷板,更有坟墓中的机关连弩。最出名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不光是防盗措施,连里面的水银江河湖海之类的都流动不息。没有机械源源不懈的提供动力驱动,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偃师机关术中比较有名的东西就是在这里了,但是后世的这些远远已经比不上一开始我给你讲的那位偃师制造会唱歌会跳舞的人偶,对了还有我们在威王陵中那些盔甲武士。”我将这些书都收起来。
“你还没告诉我你是,怎么破解了这些盔甲武士的杀机,为什么我们需要负重跑出来,难不成你是知道这些盔甲武士的动力是什么了,所以才都避开了。”唐云馨见我费劲的拿着小说架上放,连忙接过来往书架上放。
“谢谢,我哪里知道,我不是告诉你了我是学文科的了吗?”我又抓了个桃子吃,“我根本不知道,但是我可以猜出这跟定和我们脚下的那些金属地板有关。因为你告诉这些盔甲武士里面有那个什么陀螺来着?”
“陀螺仪!”唐云馨回答说。
“对,就是陀螺仪,你是说这个陀螺仪有着控制方向和稳定的效果,而且是依靠重力的。这个时候我猜想想到了我们脚下的金属地面,我之前从没有听说哪一座陵墓中是以金属铺地的,这肯定是这个安期生安排的。我猜想这个金属地面是一个很奇特的传感器,能把什么东西在上面产生多大的重量一五一十的传给那些盔甲武士,如果不属于最初制定的安全范围之内,那么这些盔甲武士就会向这个地方移动并杀死他们。”我咬了一口桃子。
我继续说:“那个承天宝匣就是一个开关,这个承天宝匣的材料不知道和地面的材料有什么关系,能够产生很大的吸力,一旦承天宝匣掉到地上,就会启动金属地面和盔甲武士。金属地面和承天宝匣就像是开关上的那两个金属片,不碰到不会导电,碰到了就麻烦了。”
“你还是没说这些盔甲武士的动力是什么?”唐云馨继续问我。
“我说了,我真不知道,也许是空气,也许我们的重能通过金属地面传给盔甲武士,然后转化为盔甲武士动能。我感觉第二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具体还是需要在研究,就算再研究也不是我的事情,是那些科学家的事情了。”我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动力是什么。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