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特洛伊木马(1/2)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华北驻屯军无耻地在北平西南搞起所谓的军事演习,随后以士兵失踪为名悍然发动向北平的进攻。
华北沦陷危机,忽然之间到来。最擅长夹缝中生存的北平驻军最高长官宋哲元,迫于无奈,只好下令就地死守以待来时。
北平守军的死守完全出乎日本人意料。几天战事下来,负责进攻北平的华北驻屯军损失较大,已经无力一举夺取华北,无法再次复演一个师团夺取东三省的神话故事了。
于是,日本人假惺惺地提议现地谈判,以解决所谓的争端。
早已忧心忡忡的宋哲元闻之大喜,正和他曲意求和的原意,立即就一拍即合。
华北驻屯军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马上从辽东半岛以及朝鲜等地调集援军,很快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就已经达到六万多人。
突如其来的最后通牒,给了还在幻想的宋哲元以当头一棒。宋哲元只来及发出一封表示怒火的通电,北平大战就再次爆发。
同日,东京大本营正式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讨伐平津地区的支那军队,”并且经天皇批准,将增调国内日军二十万人加强华北驻屯军。
在日军绝对优势的攻击下,平津很快失守,华北驻屯军大举南下攻略中原。
几天后,日军驻守上海虹口区的海军陆战队突袭宝山路的中**队,淞沪会战爆发。随后,日军紧急成立的上海派遣军总部,不断调集兵力强攻上海,很快达到十个师团二十八万人的规模,动用军舰三十余艘、飞机五百余架、坦克三百余辆。
南京政权的蒋光头又惊又怒,虽然幻想着英法德等国列强帮助调停,但是还是下达了全面抗战的命令。
蒋光头聘请的德国顾问冯?法肯豪森,建议与日本人打一场消耗战。他通过计算认为日本无望取得一场长期战争。
冯?法肯豪森认为黄埔军无法正面硬抗日军的优势火力和技术兵器,也难以在得到自己的装甲和重炮部队支援,因此强调培养部队基于轻武器的机动化,多多运用渗透战术。
通过这种不间断的渗透战术,黄埔军可以缓慢的撤退,并且越战越勇。但日本人将会为他们的每一步付出巨大的代价,削弱日本的军事优势直至最后的胜利。
但是急于向全国表示自己抗战决心的蒋光头,不顾他的幕僚和法尔肯豪森本人的反对,将这些德械精锐师投入到淞沪战役中,结果蒙受了巨大损失,给后期的长期抗战造成了不利影响。
事实证明关内还未准备好与日本在同一个水平上交锋。
蒋光头的急不可耐是有缘由的。
在搞了一场拙劣的暗杀活动,分崩离析东北军之后,兵变事件的其中一位核心人物,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的政治处少将处长应德田,在亡命天涯之际突然放出口风,说是当年不抵抗政策是蒋光头下达给张学良的。
在某个同情张学良的势力派别不动声色地推波助澜下,这个谣言顿时很快传播出来,引起轩然大波。
这个确实是冤枉蒋光头了。百口莫辩的蒋光头,愤然决定用事实证明自己是坚决抵抗的。结果就是淞沪会战时,黄埔军精锐伤亡惨重,削弱了相持阶段的战斗力。
应德田后来投降了日伪军,当然历史结论是为了生计所迫而投敌。
淞沪会战之惨烈,甚于北平战役,几乎打成了绞肉战。
参战的南京政府高级将领在日记中痛心地写道,“淞沪战场投入战场人数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
“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另一位高级将领也悲哀的写道,“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
南京政府先后调派七十八个步兵师又七个独立旅,还有众多的总队宪兵团等部队,加上参战的海空军,兵力总数在六十万人以上,但是损失极为惊人。
淞沪会战正酣的时候,刚夺取平津的日军华北驻屯军改成华北方面军,调集十万部队攻向山西,企图夺取丰富的山西煤炭资源。洛阳政府的吴子玉,立即调动救世军主力北上,太原会战爆发。
长江南北都陷入腥风血雨之中。
北方军阶州大本营第一时间向蒋光头和吴子玉发去紧急电报,明确表示北方军在东三省早已打得不可开交,实在抽不出兵力参与关内抗战,但是兰州机器局将全面转产关内部队所需军火物资,可以敞开向黄埔军和救世军销售。
不是不能亏本销售甚至免费提供,只是长此以往只能是将兰州机器局拖垮罢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