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一十六章 京城四合院(上)(1/2)
在陆老结过账之后,段玉衡与陈喆便跟着陆老离开了瑞霖茶庄,然后三人在潘家园附近的一个面馆,简单地吃了一顿炸酱面,最后,还是由陈喆开车,在陆老的指路之下,來到了内城的一个胡同之内。
因为陆老所住的胡同,道路非常狭窄,因此,陈喆也只能将自己的车停在了胡同外面的一个路边停车位上,跟着陆老,步行走进了胡同里。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所以,京城的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京城历史的面貌,属于京城独有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群体。
段玉衡与陈喆跟随着陆老的步伐,在胡同里左拐右拐,最后來到了一座极具复古风格的院子面前。
“嚯,陆老,您别告诉我这就是你家啊!”
段玉衡对于京城内城里的这些院落,并沒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或者说是了解,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京城本地人的陈喆,却是知道,能够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内城里,拥有这样一座院落,是何等地富贵。
自元代正式建都京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的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京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而已观四合院之由來,便可思起之富贵。
简单点來解释的话,就是说,这些位于京城内城里的四合院,在始建之初,便是供给那些來京城当官的官员及其家眷,以及大富贵的商贾及其家眷居住所用的。
这样的院落,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曾一度被国家征用,利用这些四合院占地大,房间多,四合而避外者窥的优势,在这四合院里建立行政机构,进行办公。
后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各个行政单位自然不可能永远呆在这样的四合院之中办公,于是,便又将这四合院,进行了公开出售。
当然,很多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如今的京城之内,虽然说四合院以不如古代那般多了,但是却也不少,当初国家在经济条件还沒有发展起來之前,所占用的那些四合院,一部分是因为并不属于任何私人,而被国家收回的,因此,后來国家拿出來公开出售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这并不是说,所有京城的四合院都是如此,还有很多四合院,在建国之初,便是有主的,这些人拥有着对应的房屋所有权,以及房契证明,因此,还有很大一部分四合院是在一些个人手中的。
但无论是哪一种,首先这些四合院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占地面积就决定了,这些四合院如果拿出來买卖的话,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够买的起的。
在京城,凡是去过一些四合院的人,一定就很清楚,因为这些京城四合院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供大富商贾,或朝廷命官,所居住生活的居所,因此,每一个四合院的面积,都并不小。
在京城的四合院中,除了处于外城的一些四合院,就比如那著名的八大胡同里的四合院之外,凡是内城中的四合院,很少有一进的。
一般内城的四合院也在两进左右,甚至还有一些曾为清代大官府邸的四合院,甚至达到了四进到五进的恐怖规模。
单单面积这一点,就足以让那些小富之家望院兴叹了,更不要说,这种四合院还有着其突出的地理位置,以及四合院本身在建筑以及传统历史传承上的文化价值了。
这正是因为这些复杂的原因,才使得陈喆还沒进门,只是站在院落门口,就已经发出了如此感叹。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