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七 马王堆墓(2/2)
“我知道一些关于这个的传说。”
身材高大的唐浩宇犹豫的说道。
“讲讲看,难道还真有一个地底世界不成?”
“事情要从1971年说起……”
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1971年底,潇湘省的省会潭州市,为响应“战备”动员,位于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看到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那些工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拒绝继续施工。最早接到消息的潇湘省博物馆的人马上意识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据此上报中央。
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挖掘。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在发掘刚刚开始的时候,博物馆内大部分工作人员均被下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每天能保证工作的仅有30余人次,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曾经活跃于长沙一带的盗墓贼。在拨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期挖掘只拨发了6000元经费),潭州市多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以及当地驻军也参与进来,作为发掘时运送土方的免费劳力。
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先发现的是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消失了。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
在这下方出现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揭开椁板是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珍宝。
就在考古队员提取文物的时候,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漆器,打开盖子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是2000多年的藕片。
但由于操作失误,在提取器物的时候震动而致使藕片的纤维崩解。但是这个现象恰好证明了潭州历史上没有大的地震,这一结论支持了一批军工研究单位落户在潭州。
在这里出土的一号汉墓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不同于木乃伊,也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关于这种液体是不是防腐剂,这些液体的真实成分来源仍旧是未解之谜。
1973年9月,国务院批文准许继续发掘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11月18日,二、三号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了。12月14日,三号墓首先清理完毕,其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此墓中的三层棺都已开裂,覆盖包裹尸体的衣衾严重腐朽,尸体仅存骨骸。1974年1月13日,二号墓发掘结束。发掘结果表明,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在这种情况下考古工作者还是从墓室泥土中筛出了3枚印章,上面分别刻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字样,。玉质印章上以篆体阴文刻有“利苍”二字,为利苍私印;另外2枚为铜质官印,鎏金、龟钮,分别刻着“轪侯之印”和“长沙丞相”的篆体阴文。
三号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共有28件,12余万字。其中除《周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内容涉及思想、军事、天文、医学、地理等各领域,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
“问题就出在这两幅古地图上,当中一份可以看的出是荆楚、湘南、湘西以及长江流域上千平方公里的地图,很多城市、古官道、山脉都和现如今的资料和地点一一吻合。而另外一份地图上则不再是平面地图,经过专家分析更像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图中有很多奇兽、还有身穿服装的猿猴等,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副描写《山海经》的图录,所画的景象是应该是《山海经·大荒东经》的内容。刚刚我看到闪光弹中暴露的两个身穿服甲的白毛生物,脑中就突然想到了曾经在研究室见到的那份地图的拓印本。”
唐浩宇虽然身材看起来格外的健硕,又是一名力量型进化者,可末世前却是确确实实的潭州文物局的研究员,他的这番话还是很有信服力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