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五十七章 天姿国色 如花美眷玉成(1/2)
如果从元召内心来讲的话,其实他还并不想在今年就正式进入朝堂。长乐塬上许多计划好的事刚刚铺开摊子,千头万绪差错不得。而且在他心目中最为重要的长安学院发展,尤其不能耽搁。
长安学院,在他未来的计划中,将会对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无论传授学问、学术研究还是百科发展,这个已经汇聚了许多优秀人才的地方,隐藏着巨大的潜力,虽然现在还极少有人意识到它在未来的作用,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个地方所吸引,从山南,从河北,从东海之滨,从西南之地……慕名而来者,每天都络绎不绝。
在这一方面,元召其实非常感激董仲舒那老头儿。董仲舒治学大半生,桃李满天下,曾蒙受他讲学或者挂名为其弟子者,不下几千人众。这些人中不乏饱学之士或者是天下大儒,听到董师的传书招唤,自然是毫不迟疑就打点行装上路而来。
当然,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徐乐、终军……他们这些人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交游故旧,曾经学长,呼朋引伴,共襄盛事。
无论是董仲舒、主父偃还是司马相如诸辈,都是海内有望之人,当今文坛令人仰望的存在。有他们所在的地方,自然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更何况,长安学院的全称可是“长安皇家学院”!当今天子御笔亲书的金字招牌在那儿明晃晃地挂着呢。这样的分量,在天下文人士子的心目中已经是极其沉重了。
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将来打长安学院学成出来的人,从某一个方面来说,那可是名师督导、天子门生啊!不管是在仕途发展还是个人学识所成,可谓一条终南捷径,将来前途未可限量。
当今天子“唯才是举”的用人口号已经提出来将近十年了。现在的事实已经表明,这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看看现在朝堂上那些朱紫之辈中有多少是从布衣或者是低层官吏中脱颖而出的,就会明白,朝堂重臣必将会越来越要求严格,唯有才者居之尔!
而自从入春以来,朝野内外都议论纷纷的关于长乐侯元召即将正式登上朝堂一事,虽然褒贬不一说法各异,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一个早些时候流传的说法,正在被渐渐的证实。
其实不管是朝堂上的大多数大臣们还是民间人士,心里都有一杆秤。按照这位年轻侯爷对大汉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做出的贡献来说,他早就有资格堂而皇之地在含元殿上参与朝政了。
只不过,前些年他的岁数实在是太小了。虽然说战国时期有甘罗十二拜相的传说,但那毕竟是列国纷争的时代。而今大汉一统,建章立制,在一众高冠博带的大臣中间排列着一个小孩子,终归看上去有些太过于妖孽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元召自己坚持不入朝,虽然顶着一个尚书令的头衔,但很少见他利用这个职位来做什么事。正因为如此,在一些朝廷大臣们心中,对他这般知道自己轻重而不随便逾越的行为还是很满意的。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新设立的尚书令这个职位,在皇帝的官制改革中,到底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元召却比谁都明白,自己真正一旦正式执掌尚书台,必然要秉承皇帝的旨意,把他设立内朝机制的权力发挥到最大,那样一来,内朝与外朝三公九卿之间的矛盾将会严重对立,而他就将成为处在风口浪尖儿上的人物。
在心中的一些部署并没有完成之前,元召还不想去做皇帝手中的这把利剑或者是靶子。如果他那样做了,提前介入朝政,那么将会陷入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根本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几年想做的事。
因此,元召宁愿顶着一个虚衔儿,把皇帝赋予内朝臣子的巨大权力推给尚书台的常侍和侍中们,而尚书令这个尚书台的主官,世人倒似乎已经忘记了他的存在。
即便是所有人都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只要皇帝一个人还记得就行。而且,皇帝刘彻不仅记得,他无时无刻不想让元召去把这个重任担起来。为此,可以说是为其量身打造的这个新官职,那方大印在匣中,已经等待了好几年的时光。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