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第233章 琉璃厂(2/2)
且说朱厚照在西苑造出了玻璃镜之后,宫内的夏皇后,宣妃,妃以及陆瑾翾等,每人都分到了梳妆镜和试衣镜,乾清宫,坤宁宫,西苑的诏明宫等也都用玻璃进行了改建,但是京城玻璃镜的价格却是居高不下,原因无他,虽然大明现在已经具备了制备玻璃镜的技术,但是由于这玻璃镜被制造出来之后并未在市场流通,朱厚照只是将其用作了宫内的用度,所以市场之并无竞争,所谓物以稀为贵,佛郎机人也不是傻子,他们自然是要提高镜子的售卖价格了。
当皇帝陛下看到东厂番子有关京城玻璃镜售价的奏报之后,他决定建立琉璃厂,由朝廷生产玻璃和玻璃镜并将其投入市场进行售卖。
朱厚照并未想到,自己的这一做法,居然开创了大明国有企业的先河,也改变了大明士绅掌管市场和绝大部分财富的现状,当然了,这是后话,此处暂且不表。
自大明建设京城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也因此成为了工部内的几大工厂之一,后来随着内城的扩建,琉璃厂不断外迁,最终是迁移到了后世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
琉璃渠村是一个只有三百多户人家的村落,这个村每一户都是烧制琉璃的匠户。
朱厚照见到东厂的报告之后点了点头,随后朱笔御批,命刘瑾将新的琉璃厂建在琉璃渠村这里!
琉璃厂的建设可是一个技术活,这可不像朱厚照在宫内之时,只需要造出来几块玻璃即可,琉璃厂是需要盈利的,而且批量化生产玻璃和玻璃镜与宫里特意生产几块玻璃和玻璃镜不同,在琉璃厂这里,还需要考虑到生产成本的问题!
建玻璃作坊最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立坩埚炉。烧制玻璃需要把纯碱、石灰石、石英混合的原材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寻常的炉子肯定不行,需要专门的人才建立专门的炉子。而且盛放原材料的坩埚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制作才行。
不过这一切在朝廷面前都不是问题,刘瑾找来了专业建造高温窑的匠人之后,开始在琉璃渠村圈地建厂,派遣驻军。
为了便于管理,刘瑾根据朱厚照的指示,将琉璃渠村内的匠人分为三个等级:学徒、普通工匠和匠师,他们的工资待遇各有不同。
随后,刘瑾为了防止技术外泄,又宣布了一个新政策,是琉璃渠村内的匠人们,今后进出琉璃渠村,都需要提前报告,并且经过批准之后才可出去,而且外出的时间也有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来!这一政策并未在琉璃渠村泛起多大波澜。
………………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