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蔡京的包子(1/2)
“哪里是你蔡六哥能完出来的花样,这种东西叫一品香,也叫香水,是成都府当地一个商人弄出来的,听说现在成都府无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市井人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香味。这东西现在在东京可以说有价无市,千金难求,相比较龙涎香的至尊,香水要平民化许多,听说在成都,香味由淡至浓,由普通到尊贵,光品级便分成了九品,我这好不容易才从你驸马哥哥那里求来两瓶,现在被念妹你顺手牵羊走了一瓶,我的损失可不小。”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先是风靡全东京的《西游记》,接着又来这么一出,如果有机会,我还真的想亲自去成都府去亲历体验一番,活在那里的人,是多么的让人羡慕。”原本作为潮流风向标的大内宫廷帝姬,现在居然羡慕远在西蜀,刚刚经历过兵灾的多事之地,这事要传出去,多半让人大跌眼镜。
“念妹,这事万万不可,别说你一个女儿家,就算是堂堂七尺男儿,这一路穷山恶水,便不是常人能坚持得下来的,我奉劝你及早打消这个念头。何况父母在,不远行,父王对你可是千依百顺,你可别身在福中不知福。那里刚经历过兵变,世道不太平,我从公公口中得知,现在那里饿殍遍野,百废待兴,可并没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这《西游记》,也就是平常无聊用来打发时日而已。和香水相比,我跟喜欢龙涎香的天生贵胄,这香水,未免太小家子气了点。”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心思机巧的赵嬛嬛对蔡老六的人品早有耳闻,若不是和五姐亲近,她还真不愿意踏蔡府这个门。五姐再怎么说是蔡家人,正所谓胳膊肘往内拐,蔡老六经营着自家的龙涎香生意,这全东京的贵人都知道,当下冷不防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位竞争对手,听说香水横空出世,让全***趋之若鹜,惊得蔡老六急忙派专人去成都府打听,想将制香水的商人请至东京,共同研究一番,说白了,蔡老六圣眷正浓,权势熏天,只是想空手套白狼,将香水的配方据为己有而已罢了,若不是成都府突然发生这么大的一场兵灾,说不定早被他得手了。
“什么东西,这么香?”刚刚跳舞耗费了赵嬛嬛大量的气力,再闻到这股让她越发饥肠辘辘的肉香,平时矜持的赵嬛嬛忍不住大吞口水,她看来是真的饿了。
“快去,将刚出炉的馒头给念妹端几个上来。”赵福金引以为傲的将一旁的伺候婢女使唤出去,这走到哪,自然离不开一个吃字,更何况蔡太师肚皮上的享受,早已到了登峰造极的造诣。
宋人的主食,在北宋时以面食为主,到了南宋,随着宋室的南迁,面食也被传播到了江南。但男方是稻米之乡,平民百姓向来多食米类,而佛家吃粥,慈善者舍粥的传统也在影响着面食习俗。这里不得不提到大宋第一名人武大郎,他卖的面食叫炊饼。现在有人学武大郎的样子在街上穿着宋人的衣服,挑着担,卖的却是烧饼,其实这是个极大的笑话,炊饼是蒸熟的,原本叫蒸饼,烧饼自然是烤熟的才行,这可就去了十万八千里了。蒸饼改名叫炊饼是因为宋仁宗赵祯,‘祯’和‘蒸’音同,古人为了避讳才将蒸改成炊。其实炊饼就是今天的馒头,里面什么都不加,价格公道,适合平民消费。实际上,宋人吃的面食大部分可以叫饼,蒸出来的叫炊饼,烤出来的叫烧饼,而煮出来的叫汤饼,汤饼有点像现在的面片,荤素搭配,花样繁多,软羊面,大片铺羊面,丝鸡面,鱼面,炒鳝面等等,可以说是喜欢面食者的福音。
既然炊饼是今天的馒头,那宋代的馒头又是今天的什么呢?答案是包子。
据宋人陶毂《清异录》载:五代时,汴州(今开封)阊阖门外大道旁有张手美家,水产陆贩,随需而供,每节专卖一物,伏日则买“绿荷包子”,这是包子最早见诸历史的文字记载。
由于发酵技术的革命,馒头、包子发展到北宋,成为首都开封的全民食品,包子铺和酒肆、茶坊一样,在开封人的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有史可考的就有“灌浆馒头”、“羊肉馒头”、“梅花包子”、“太学馒头”、“汤包”、“素包”、“豆包”等,这种饮食风尚后来影响了整个大宋乃至今天河南人的饮食。
不过,那时候的包子以冷水面制皮,多为素馅,有“一包菜”之称;而馒头以发酵面制皮,馅心为肉类,也就是今天的肉包子。也就是说,素包子和肉包子当时还不是一家人,是属于两种不同的食品。
北宋以后,馒头在中原地区渐成为无馅之发酵面制品,包子则成为以多种面团制皮,包有荤素各类馅心的面食的统称。
宋人喜欢吃包子,就连皇帝也不例外。“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宋神宗也特别喜爱吃包子,因此当时开封的包子是最有名的。
据《茶余客话》记载,元丰初年的一天,宋神宗视察国立大学—太学时,想趁便了解学生的饮食情况,就让人从太学食堂把太学生吃的饭拿过来,这天正赶上吃“馒头”,宋神宗尝了以后,非常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馒头受到皇帝的赞扬后,太学生们回家省亲时总是带着“太学馒头”作为礼品馈赠,“太学馒头”从此远近闻名。
宋室南移,太学馒头也被带到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岳飞的孙子岳珂,参加完宫廷的宴会回到家里,曾写了首馒头诗,诗云:“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作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玉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诗中说,“太学馒头”是将肉切成丝再拌进花椒面、盐等调料制成,再用发面做皮的(类似于今天的馒头状),其颜色白晳、质地软嫩、味道鲜美,即使是没有牙齿的人,也能放开大嚼。而大概因为开封当时是首都的缘故,把肉包子称为馒头的叫法影响了当时的大江南北,至今,江南一带还有生煎馒头、鲜肉馒头一类的面食,其实都是肉包子。
明代,朱元璋第五个儿子周王的王府就在开封,据说,他最喜欢吃“太学馒头”,并且还常用它来招待王公大臣。由于王爷在朝中是一品大员,趋炎附势者就把太学馒头更名为“一品包子”。
现今的菜包子(素包子)、豆馅包子,最早被称作酸馅或焌馅。到了宋徽宗时,由于“六贼之首”蔡京大人的缘故,酸馅或焌馅又有了“菜包子”的别名。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