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东宫西宫(一)(1/2)
现在说一说祸害后宫的三个大宦官梁师成、杨戬、李彦,这三人反正从头到尾就没干什么人事。
宣和三年(1121年),老太监杨戬死后,李彦继为入内省都知,及清明朝的大内总管。
杨戬,开封人,从小净身入宫,宋徽宗即位的时候已经五十有余,头发秃顶,一脸皱纹,说话时豺声阴鸷,令人心寒。他善于观测皇上意向,迎合取容。过去曾协助梁从政、郝随修建宫院,精于计算工程和指挥工匠,渐受信用。大太监刘瑗死后,他内有刘太后、童贯的支持,外有蔡丞相、何工部的配合,当上了入内省都知,后来更是当上了皇城司干当官,皇城司就是大内密探,甚至还监管东京的工程建设。
宋朝自三代以来,历朝都建有明堂,凡是宣布政教、朝令、祭祀、选士、诸侯朝拜等邦国大典,都在其中举行。大宋立国虽已近一百六十年,却没有正式的明堂,一直以大庆殿来顶替。仁宗、神宗时曾想兴建明堂,因耗资巨大、怕影响农事而作罢。皇上要恢复三代礼制,行尧舜之道,兴建明堂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政和五年八月,赵佶毅然下诏决心修建。杭州观察使陈彦奏言,明堂的地基应该正面对着南方,座落于福德之地,而这一地基正是秘书省所在。陈彦过去是相国寺的术士,因预言赵佶将即皇帝位,泄露天机而受到皇上的敬重。但他除了算命之外别无所能,又想回原籍居住,皇上给了个观察使的散官头衔,以优厚的待遇让他养老。但他的奏言事关天命天机,皇上当然会采纳,就下令先拆迁秘书省。
鉴于几千年来建明堂违反三代之制,俗儒众说纷纭。赵佶不辞劳苦,反复查阅三代有关的文献,据《周礼·考工记》,探求三代修建世室、明堂的历史演变,最后得出结论:三代的明堂虽名称不同,大小不一,但建筑的制度格式则相同。于是皇上本着“古为今用、引用之权在朕”的原则,亲自绘制出明堂图式。此建筑上部圆形,法象上天,下部方形,法象大地;四面开四门,合乎春秋四序;开有八窗,以应八节;内有五室,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十二厅堂,代表十二个月。总而言之,制度格式完全顺应天道,合乎三代之制。当赵佶将御制图式在崇政殿公布时,百官都惊异于皇上的博学多才,称颂赵佶为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埋头钻研,都庆幸自己生逢盛世,能亲眼看到古礼的复兴。
明堂既然事关王朝的命运,负责修建的明堂使自然非蔡太师莫属。宣和殿学士蔡攸负责工程指挥。显谟阁待制蔡翛、蔡鞗,殿中监宋昪任参详官。兴德军留后梁师成任都监。开封府尹盛章负责工匠、兵民夫役的监督。人们只要看任职名单,就可知道皇上如何重视这一工程了。而熟悉内情的人,从中看出了入内省的变化,那就是梁师成在内侍中迅速崛起,势与老资格的杨戬并驾齐驱。这次荣任工程都监,就有取而代之的趋向。
梁师成字守道,出身小吏之家,父母中年得子,视为至宝。请来术士看相,术士说他左、右眉的骨胳隐然高起,这叫日角骨或月角骨,属于大贵之相;眼睛黑白分明,很有光彩,将来做事必定顺利。但命运却同这个“小贵人”开了个玩笑,他十余岁时父母双亡,失去了生活依靠,事事不顺,被迫流落于汴京街头,他初识文墨,因家教而知官场情态,天生聪慧狡黠,善于应变,一心想实现富贵梦。
后来梁师成净身入宫,很幸运地被大内侍贾祥收为徒儿。贾祥官至保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入内省都知,主管书艺局,能文善画,尤工草木鸟兽和人物。在师父的影响下,梁师成的文辞进步很快,并懂得书法。平时皇上批阅奏章,写字绘画,他能常侍左右,机智灵敏,随叫随应声。他能严守秘密,沉默寡言,似乎是不善于言辞。又表现廉洁,真像是视富贵如浮云。
不久他接替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外出传达圣旨。赵佶见他“忠实可靠”,有时让他代拟御笔号令批答。他就在文字外库选择能文的笔吏,预先写好章稿,然后由他誊写呈上。赵佶称赞他所拟的批答称旨,文辞雅丽合于典则,也就放手让他多拟了。以后赵佶每进用一名宰执大臣或侍从官,他必称自己推荐之功,进用者该属于自己的门下。翰林学士王黼称他为恩府先生,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孝敬他。权倾朝野的蔡京父子,也不得不向他献媚。朝廷内外人们称他为“隐相”,与“公相”、“媪相”鼎足而立,支撑着皇上的大宋江山。
由公相与隐相亲自主持的明堂建设工程,开工后颇为顺利,从各地征调来的工匠和夫役共计万人,组织得井井有条。虽然历经几个寒暑,夫役死伤累累,但比起明堂能带来王朝的长治久安,那又算得了什么?三年之后工程终于圆满竣工。论功行赏,蔡太师进封陈、鲁两国国公,梁师成升为检校少保、兴德军节度使,蔡攸为宣和殿大学土、大中大夫,蔡翛、蔡鞗并为龙图阁直学士。京城中的百姓都说:在恢复三代礼制的“一代伟业”中,得利最多的是蔡京父子,而受苦的则是普天下的老百姓!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