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自家的骨肉(1/2)
一日复一日,时间在指缝中不知不觉溜走了,开封城下并没有发生多少战事,但城中的粮食越发吃紧,周王朱恭枵接连派出信使,向河北催要粮食。
河北巡按严云京没法,只得组织了几千百姓,每人携带三斗粮食,由三千官兵护送,打算夜间渡过黄河,向开封运粮。
这一次,监军御史王燮坚决反对,他认为,三千士兵根本无法护卫运粮的百姓,根本不可能运入城内,一旦被流寇发现,这些宝贵的粮食就是白白便宜了流寇。
严云京只得作罢,但禁不住朱恭枵连番派出信使催要,瞒着王燮,试探着派出五百士兵,每人背着三四斗粮食,乘船渡过黄河,在开封以西的青孤堆登陆。
可惜这些士兵刚刚在青孤堆登陆不久,就被大堤上巡游的天命军骑兵发现,五百士兵全部被俘,粮食也被没收。
李自成并不看重这点粮食,而是思索这件事情本身。
五百士兵,一百六十石粮食,如果不是试探,就是开封城内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区区一百六十石,就冒险渡河,城外都是天命军的士兵,冒险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这么大的代价……
李自成的嘴角,隐隐现出一丝微笑,看来“围”城的战略,初步是成功了。
五百战俘,经过简单的整训,便加入青壮的行列,成为天命军的杂役。
前几次的战俘,除去编入天命军的,尚余一万八千余人,加上这五百,快要两万了,天命军自己征集了三万青壮,如此算起来,已经五万了。
开封周围耕作事宜基本结束,城外收割的小麦,已经完成脱粒、晾晒,五万的杂役,实在太多了。
释放战俘,不太可能实现,知道城内没有粮食,战俘们一般不会回城,如果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这些有过行伍经历的士兵,极有可能因为粮食问题,而聚集为盗,祸害当地的百姓。
这些人是挑选剩余的战俘,即便天命军要扩军,也不会从他们当中招募。
总不能白白养着,在李自成的心中,华夏正值磨难之时,谁也没有权利过着寄生生活,必须自食其力。
李自成思索良久,想到以前在西宁、兰州的事,战俘一般都是帮着修路,替未来的华夏做些贡献。
现在的河南,战火未熄,不可能修筑像西宁、兰州那样的水泥大道,不过,拓展官道的路基,倒是不错,将来腾出手来,可以直接浇筑水泥大道,节约修路的时间。
哪一段道路是最需要的呢?
李自成展开行军地图,在地图上指指点点。
开封一直是河南的首府,天命军一旦拿下开封,就会基本结束河南的战事,河南就会进入经济恢复期,不出意外,开封还是河南省的首府。
不过,李自成借鉴后世的经验,因为交通的缘故,郑州成了河南的中心,一切都是围绕郑州的。
这个时代,开封与郑州,哪一个更适合作为河南的中心?
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郑州更靠近中心,但开封的历史更为悠久,还是著名的文化古都。
李自成随即就笑了,郑州与开封,谁是河南的中心,暂时并不重要,先修筑一条真正的水泥大道,将开封与郑州连接起来,机会是均等的,就看这两座城市将来如何定位、发展了。
行军地图上,开封与郑州之间的官道,并没有山势阻挡,只有一些河流,中间隔着一个中牟县。
李自成以宋献策为监军,分出三万青壮,按照水泥大道的标准,先拓展开封至郑州之间官道的路基,如果时间允许,将来向西延伸至洛阳,或者折而向南,建立开封-郑州-许州三角区,这条官道经过汝宁府,还可以从信阳州延伸至湖广武昌府,也可以经过襄城、南阳,延伸至湖广的襄阳府。
与天命军在城外闲庭信步相比,开封城内,高名衡却是一筹莫展,虽然天命军没有攻城,但城内缺少粮食,维持城头上的士兵都困难,河北道渡河运输的粮食,又被天命军拦截了……
城内的粮价像是坐上了火箭似的向上窜,昨日还是八十两一石,今日午时已经涨到一百二十两一石,还是一如既往的有价无市,正规的粮店,早就无粮可售。
开封城怎么办?如何才能解释粮食问题?
城外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整合城内的粮食,他决定使用非常的手段,为了开封,他不惜背上后世的骂名了。
高名衡给城内的富商、官宦之家分派粮食任务,根据平日了解的财富,需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粮食,做为士兵的军粮。
他心中明白,无论城内的富商、官宦之家是否储存着粮食,他们都不会轻易交出来,养活了士兵,或许死的就是他们。
仅有雷霆的律令还不够,必须使用雷霆的手段!
高名衡自然不会亲自向这些人家征粮,而是交代一番,然后将差事交给守城的士兵,这种脏活,士兵们最合适。
士兵们的确是最适宜催粮的,他们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每至一户人家,先公布需要征收的粮食数量,如果主人不给,或者给出的粮食不够,便捉住年幼的子女,用大针刺其皮肤,一面威胁家主,一面增加大针的数量,情形严重的,幼子女身上会被刺上数百大针……
更有无良的士兵,看中谁家的大姑娘小媳妇,便擅自增加粮食的数量,直至榨不出油水,便以放出城挖野菜为名,强迫她们献身。
有些大户人家,既没有粮食,也没有貌美的女眷,被士兵们生生折磨至死,士兵们还是不肯放过,还要被翻箱倒柜搜寻粮食!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