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民国制药第一人(1/2)
( ) 中华有位研制青霉素的先驱工作者——他就是汤飞凡,“衣原体之父”,医学微生物学家。
湖南醴陵人,又名瑞昭。是曾经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并将沙眼发病率从将近95%降至不到10%。抗战结束后,生产出中国自己的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
解放后,成功遏制1950年华北鼠疫大流行,研制出中国的黄热病疫苗。他领导选定的牛痘“天体毒种”和由他建立的乙醚杀灭杂菌的方法,能在简单条件下制造大量优质牛痘疫苗,为我国提前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
1961年,采用其研究的方法,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我国最早的青霉素研制工作是由汤飞凡主持和领导的,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黄有为(技士)、朱既明(技士)及中华血库的范静生。其中朱既明的工作尤为出色,汤飞凡称:“尤以朱君为个中翘楚,大部分工作类多朱君所为”。当时正在美国进修的童村博士也多方收集有关青霉素生产的资料,并与中防处“恒常互相通信”,使国内的研究人员“获益之处,亦复不少”。他们的工作筚路蓝缕,迈出了我国研制抗生素的第一步。
汤飞凡在1941年,已迁往昆明的中央防疫实验处,领导为抗战生产急需的血清和疫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汤飞凡和他的同事们坚持阅读世界各国的学术期刊、杂志和书籍,每周在汤飞凡家中举行一次读书会,交流世界微生物学的发展情况,正是通过这样的文献讨论会,拉开了我国研制青霉素的序幕。
汤飞凡先生在“吾国自制青霉素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写道:“民国三十年秋,昆明中央防疫处文献会之某次周会内,曾由魏曦技士报告:关于abraham,chain和florey诸氏在lancet杂志上,所发表对于青霉素或盘尼西林之研究一文,据称青霉素,既无毒质,且具充分杀菌效能,对于战争必有莫大贡献。因此引起吾人深切之注意,同时以青霉素既系霉菌所产之物,则其制造,自属生物学制品范围之内,是以吾人深欲一为试探。”
亚伯拉罕(abrahamep)等人的文章发表于1941年8月16日,而魏曦在同年秋季,即文章刚刚发表就作了介绍,这篇论文是当时国际上有关青霉素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的最早的报道,当时国际科学界对青霉素研究工作的反应并未见诸报刊杂志,我国科学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到了医药科研领域这一最新信息,并立即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制造青霉素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能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中央防疫处的工作人员受云南霉豆腐制作方法的启发,考虑到霉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他们就利用闲暇时间从鞋靴、旧衣、水果、古钱及其它一切可能之处收集霉菌。无论在何处发现立即取来涂布到sabouraud或czapek-dox培养基上,如此继续一二次之后,通常即可得到纯种霉菌。分离菌种的工作从1941年冬一直进行到1944年春,经过上百次试验,共获得帚状霉菌40余株,能产抗生素的有11株,其中又以卢锦汉和汤飞凡得自肉渣培养基中及鞋油上者(昆字第22及56号)为最佳。就在我国科学家致力于分离菌种的同时,弥漫在战争硝烟之中的英国已无法继续进行青霉素的研制工作,弗洛里等人于1941年8月不得不携带菌种来美国访问、游说,终于获得了美国北部地区研究所的支持,得以继续开展青霉素研制工作。
美国陆军医院的一些患败血症、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等当时被认为是“绝症”的伤病员,试用青霉素后竟获痊愈。于是青霉素被喻为“神药”,轰动了医学界。最初生产青霉素是在2夸脱((1夸脱=1.14升)的牛奶瓶中进行的,采用固体培养技术,产量极低,每毫升只有2个单位,因为青霉素的化学结构未明了,只知道含有碳氢氧三个元素,稍后又发现含有氮和硫。那时认为检验用的标准品纯度已达90,其实只有3。但由于青霉素疗效卓越,青霉素的生产也就成为美、英科学家、企业家和政府研究或关注的重点,经过选菌、改造发酵工艺等一系列技术改进,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迅速提高,很快转变成了工厂化的大批量生产。尽管美国的青霉素研制工作日新月异,但这些消息很难传入我国。
一方面当时我国处于敌人的封锁之下,我国科学界与国外的联系中断,更主要的是,美、英两国的青霉素生产尚处于发韧期,严守机密,生产和使用均受控于军方。因而想获得有关情报。并非易事。就是在资料非常缺乏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研制青霉素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