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我说老布啊,你这可是有点儿赶着鸭子上架的意思了,林海丰似乎是极其不解地望了布尔布隆一会儿……(2/2)
布尔布隆得很清楚,当年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在首开发动暴乱之后,几乎都是同时涌向德里集结,他们的用意是明摆着的,这些叛军就是要坚守以德里为中心的区域。而同样,此后陆续发生在奥德和詹西的暴也无一不是采取这种固守中心城市,忙于建立各自政权的手法。
布尔布隆还知道,自从北印度的叛军在进入德里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很快就共同拥戴巴哈杜尔沙二世做了印度斯坦的皇帝、叛军的最高统帅。中部的奥德叛乱者则在悉数占据了奥德的六个专区之后,在勒克瑙拥戴了前纳瓦布的幼子比尔吉斯为纳瓦布,哈兹拉德哈尔王妃为摄政,同时又委任了叛乱的主要策划者毛拉哈迈德为军队最高统帅,任命印度教徒土王巴古克瑞西纳哈为奥德的首相。
而同属印度中部的詹西的暴乱领袖,又是一个詹西女王拉克西米伊。
这就是问题的最关键。
很显然,发生在印度的这场大暴除去被印度人自己高喊着的某些似颇有崇高理想的口号之外,而暴乱的更实际的内容,则是一场权力的再分配。也就是说,表面上,三股暴乱的力量都是在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在努力,而实际上,这三股力量各有各的私欲,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联合。
因此,布尔布隆起初是绝不会好印度的叛乱者们的。因为事情很清楚,德里的叛乱者们太急于要立一个印度斯坦的所谓大皇帝了,却忘记了德里从来就不是英国人军事防御的重点,忘记了就在他们北面,在旁遮普的白沙瓦屯扎的大批英**队,才是他们的最大威胁。
当然,至于奥德和詹西的叛乱者们也和德里一样,都过于沉浸在了刚刚所获得权力之中,自以为坐守各自的地盘,就能够稳稳地抱住到手的权力,而根本忽视了英国人的存在。
所以,当拿破仑三世被印度的这场大暴乱一开始吓了一跳,为万里之外的法兰西的本地治里等地深感揪心的时候,作为殖民部长的布尔布隆,十分坦然地告诉他的皇帝陛下,放心,属于咱们的东西一定好好地继续下去的,因为印度的叛乱者们是折腾不了几天的,用不了多久,英国人就会以雷霆万钧之势,熄灭掉这起烈焰的。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布尔布隆的所料。
旁遮普成为了英国人进攻德里镇压暴乱的基地,盘踞各地的英军纷纷向白沙瓦集中,随后反扑德里。暴乱者们五月十日控制了德里,而至六月初,参加围攻德里的英军兵力就已达到四千。等到八至九月间,围攻德里的英军兵力又增加到了一万余人。
尽管在六七月间,德里城内暴乱者们凭借着城墙坚固,再加上外有深深的护城河,而围成的英军却缺乏攻城作战所必须的重炮的优势,接连挫败英军的攻势。但是,由于先后进入德里城内援守城的暴乱者们各有各的派系,诱发了种种自行其是的混乱局面,又由于城内的暴乱者的最高统帅机构缺少战略眼光,没有利用城外英军连遭败绩的大好条件趁势出击,而仅仅是一味地采取守势。
到了英军主力终于抵达德里城外的时候,随着斗争的日趋严峻和残酷,暴的队伍开始产生分化,一些王公贵族阴谋叛变,地主富商则哄抬物价,甚至还私通英军,内外勾结。
九月中旬,经过连续的六天苦战,英军虽然付出了一千余人伤亡的代价,甚至还搭上了尼科尔森这个陆军准将的性命,但最终,他们还是将暴乱者们彻底逐出了德里。
当得知英国人取胜德里的消息之后,布尔布隆曾满脸轻松地笑着对他的皇帝陛下说,接下来溃军汇集的奥德省首府勒克瑙,以及另外一个暴乱者的集中地詹西,将都会成为德里的翻版。
不过,没有多久,布尔布隆就发觉自己的判断完全地错了。
德里的失利,仿佛给曾经为了眼前一点儿的胜利就陶醉不已的暴乱者们上了一堂生动而又血腥的教育课,一转眼间,暴乱者们就完全地变了。他们居然主动走出了一座座坚城,开始了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行动。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