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所谓郭桓案(下)(2/2)
与赵勉一起被分配到审刑司的同年进士还有张廷兰,湖广澧州人。与赵勉当时算是一个省的,同属于楚人老乡。审刑司的编制,一共八人,左、右审刑各一人,正六品;左、右详议各三人,正七品。左审刑缺编,所以右审刑吴庸同志算是这里的负责人,尽管在蒙元时代他就曾在河南当过中书省左丞,但是现在拿的只是大明正六品官员。和几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们一起工作。每日里紧张地批阅卷宗,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谁该杀,还是驳回重审,全靠吴庸、赵勉、张廷兰等人的审定。随着皇帝整顿经济秩序的深入,各地案件立案像雪片般飞来,可以想见这些人,工作压力有多么大,是多么的焦头烂额!但是。吴庸、赵勉、张廷兰等,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强力的经济整顿,激起了民间强烈的反对浪潮。口诛笔伐“朝廷罪人,玉石不分”!这种风起云涌的反对浪潮的强大终于连朱元璋也承受不住了,需要向民间示好。该怎么办?需要有人来作出牺牲。缓和民间的这种强烈敌意。结果倒霉的吴庸被牺牲了!被凌迟处死示众!
接着在两个月后发布了《六部赃罪诏》,可以明确地看到这么一句。“福建道御史余敏、北平道御史丁廷举、广东道御史吴真,各人为见。问出审刑司右审刑吴庸等妄指平民,已行凌迟示众。”
吴庸、赵勉、张廷兰等的终审之下,究竟有没有被误杀之人?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反贪行动,系狱者数万,误杀肯定难以避免,比如句容县伪造大明宝钞案中,杀了那么多人,难道就没有一个被误杀的?兴许朱家巷村就有被误杀的!但是,我们也要客观看待审刑司,他们这些人根本没有资格或者说精力参加审讯,不过是不断地翻阅从刑部、大理寺呈报过来的卷宗,发现疑点,最后把关而已!如果杀错了人,责任都在他们身上,那么刑部、大理寺又该担当什么责任?先是大规模士子动荡,杀了郭桓、余熂,连软带硬平息了学潮,应崛起的参加科举的士子的巨大热情,大力惩治**!然而,反贪行动一大规模开始,不可避免的反贪扩大化又在五、六月份逐渐引发强烈的反对浪潮!洪武十八年,大明风雨飘摇啊!朱元璋在短时间内也不能一手遮天了。
据庞煌在皇宫的内线传出的消息,有一段朱元璋皇帝向身旁的那些年轻的给事中们絮叨,“朕夙兴视朝,日高始退,至午复出,迨暮乃罢,日间所决事务,恒默坐审思,有未当者,虽中夜不寐,筹虑得当,然后就寝。”
又开始絮叨,“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甚可畏也。安敢暇逸?”这些话显然经过了记录者的粉饰和文言化,原话应该是比较口语化的!这说明,这段时间,朱元璋是精神高度紧张的一段时间,形势可畏呀!
吴庸被凌迟处死的日子,距离他作为钦差专门审理郭桓案前后不过三个月。为什么老朱选择吴庸而不是赵勉、张廷兰两个新参加工作的学生作为凌迟为群众泄愤的对象,可能有二:一,吴庸岁数大资历深,在朝野还有一定的影响;二,赵勉、张廷兰等属于前国子监学生,是新近士子中的佼佼者,杀了他们相当于打击了本届士子的热情。
必须作出抉择时,皇帝只能选择牺牲吴庸!那么是什么力量,迫使老朱不得不违心杀了吴庸!缓和矛盾呢?
老朱已经是五十八岁,长期在紧张、恐怖中度过自己的开国创业生涯,洪武十八年的老朱,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被当时的一些人认为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了!老朱如果在两个月后突然死亡,没有多少人会感到惊讶!毕竟秦始皇四十九岁,汉武帝六十九岁,唐太宗五十岁,宋太祖四十岁岁,成吉思汗六十五岁,当皇帝,尤其容易短命!这样身后的事情已经悄然上升到议事日程。而朝臣们已经开始悄悄站队了!有远见卓识或者说居心叵测善于政治投机的聪明人已经在感情投资了,比美国的股神巴菲特建仓还要早。长线投资嘛!
洪武十八年,太子朱标三十岁。秦王二十九岁,晋王二十六岁,燕王朱棣二十五岁。普通人家,兄弟之间那是手足情深,但是在皇家兄弟之间,感情虽也有,但是就不那么单纯了。
而这就是洪武十八年郭桓案爆发的原因,开始的目标十分明确,直指北平省!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吴庸等办案人员把大明的盖子一揭,苗头转而直指浙西四府,这个经济最发达,经济问题也最严重,太子朱标支持者众多的地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江南一党,在如今的大明朝堂之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有时让人推崇和艳羡。江南大儒,道德文章,才子佳人,琴棋书画。有时让人讨厌和歧视。如辎铢必较,工于心计,阴柔软弱。
但是在大明建立初期就一直被淮西一系压制的死死的。就连他们的代言人刘基、宋濂和汪广洋等人,也分别遭受到了淮西一系官员的暗算。
江南地区的核心代表是所谓的“浙西四府”。即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早在南宋末年,为了挽救政府财政危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缓和阶级矛盾,获取抵御元军大军压境的财力,丞相贾似道冒着巨大的阻力,在“浙西路”搞试点,推行“公田法”土地改革,国进民退,以保证佃农以较低的价格承包到土地,保障生活。
贾似道的土地改革,实际上效果明显,为宋军喘息获取了物质支持,就是到明朝初年,“浙西四府”即苏州、松江、嘉兴、湖州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与此也是分不开的。但是,贾似道始终被地主为基础的江南士大夫们定格为奸臣!可见,江南地主阶级的是非观,与国家利益的是非观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他们只在乎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人民”代言人,剥夺并代替失去话语权的佃农发言!
在明初淮西派、浙东派之间激烈斗争时,浙东派明显处于下风。但是,淮西派出身的丞相胡惟庸对于江南包括浙东派伸出橄榄枝,弥合两派分歧,经常出面维护他们的利益时,很快赢得了他们的好感。使得看不起胡惟庸的刘伯温迅速孤立,在家乡都难以立足!
胡惟庸时代推行严格的税制,保障国家税收,一度令江南地区怨恨,但也有人借此盘剥获利,向下层没什么话语权的佃农转嫁。
而胡惟庸被定罪为谋反杀头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自己亲自开始处理各种事务,经过六七年的琢磨,让朱元璋终于找到了部分规律,手腕开始硬了起来。
洪武十八年前的“松”,洪武十八年的“紧”,反而让江南一党怀念起胡惟庸时代有规律的“紧”来。所以,尽管屈服于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朱元璋牺牲了吴庸,以讨好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派,缓和矛盾。但是,社会上却弥漫起了为“胡惟庸”翻案的热潮。
吴庸被凌迟处死,老朱的退让,意外地引发了胡惟庸翻案风波,为胡惟庸鸣冤叫屈,应该是民间胡惟庸的同情者认为可以伺机翻案的最佳时机。
果断换下户部尚书徐铎,这个公开的胡惟庸一系的官员,是准备向对胡惟庸抱同情和翻案态度的思潮进行反击的一个信号!可是,整顿国家经济正在关键时刻,户部不能无人主持啊,谁来接任呢?徐铎毕竟人才难得啊!思前想后,老朱突然想起了曾经上《茹太素万言书》名闻天下的山西泽州人茹太素!
洪武八年因写作罗嗦被打板子的茹太素,这十几年来他也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洪武四年他就是监察御史,后调任新收服的四川任按察司佥事,洪武七年春正月回朝,升刑部侍郎,与丞相胡惟庸等同朝。洪武八年初,因故被降职为刑部主事,正是在此任上,发生的《茹太素万言书》事件。
洪武十年五月,升为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九月赐茹太素还山西老家侍亲,为父母养老送终。洪武十六年被老朱从山西诏回,出任刑部试郎中,不久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回乡五年多,让茹太素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锐气。
洪武十八年三月,部分优秀进士进了翰林院,一甲的丁显、练子宁、黄子澄三人为翰林院修撰,第二甲的齐麟、马京等为翰林院编修,吴文为翰林院检讨。然后茹太素被调了出来。
老朱准备任命茹太素为户部尚书,当然是有一定考虑的。山西人有一定商业计算头脑,这一点担任户部尚书尤为重要。从前面的户部尚书山西长子人栗恕的素质可以给老朱以一定的心理支持。再者,这么多年的了解,茹太素虽然心不够狠,但是敢想敢言,敢说真话,属于有想法有见解的干部。这在江南和江北都需要打压的时刻,无疑处于中间派的茹太素是最佳人选。更为重要的是,茹太素与江南派没什么瓜葛,在朝野中又有一定影响,比较能够压得住阵脚。
其实还有一个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官仓里缺米,大明政府连俸禄都要开不出来了!财政危机了!咋办?大家想想吧,作为皇帝该有多着急了!最着急的是户部四属部之一的度支部,郎中、员外郎、主事急得团团转,去哪儿搞米去啊?
茹太素就任户部尚书后不久,户部经过皇帝批准,出了一道政策:“凡天下有司官禄米,以钞代给之,每钞二贯五百文代米一石。”
茹太素负责实施!只发纸币,不发米了!这样,丁状元的俸禄就是月领大明宝钞二十贯。
大明官员却不乐意了,为什么要这样?发大明宝钞划不来啊,纸币容易贬值,人家还拒收啊!也有的说,我这里没卖米的,你让我拿着纸币喝西北风啊!骂声载道!
茹太素出面高呼,大家一定要对大明宝钞有信心,要鼓励使用大明宝钞啊!越是大家都不用,拒收,它就越容易贬值啊!从洪武八年的钞一贯等于米一石,贬值成现在的钞二贯五百文等于米一石了!
想要各个方面理解是需要过程的,仅仅半个月后,老朱调三甲进士吏科庶吉士杨靖为户部右侍郎,一年前还是个陕西学生,现在就是三品大员,又调给事中秦昇为户部试侍郎,进士徐谅试户部度支员外郎,大量起用年轻新近臣下进入户部。茹太素已经明显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了,
刚刚就任户部尚书三个月的茹太素,皇帝朱元璋的一道命令,免去户部尚书茹太素的职务,降为北平道监察御史。紧急来京汇报工作的河南都指挥使徐司马狠狠瞪了他一眼!印象深刻啊!北平道监察御史?为什么是北平道?呵呵,又是指向燕王朱棣的北平!要茹太素调查燕王朱棣么?这老朱到底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郭桓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结案,结果连被委任调查的钦差大臣吴庸也被凌迟处死,杀了以平息民愤,但是却是没有根本上解决大明在经济上的问题。
反而是越查越让人心惊胆战的,庞煌这个时候,已经从苏州开始了返回京师的行程,他倒不是想回京师,而是收到旨意,让他们回京师参加徐达的葬礼。
确切的消息传来了,徐达因病不治而亡。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之阴,朱元璋亲笔撰写有“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文二千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功绩,为明功臣墓中最大的一块!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后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
〖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