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副丞相可行吗(2/2)
可能因为庞煌手里把握着锦衣卫的北镇抚司,手下有着过万的密探和缇骑吧,引起了大臣们的深深忌惮,谁也不知道,那一天驸马都尉会挥舞着绣春刀,率领着缇骑闯入了谁的府中,从此他们就要与荣华富贵绝缘了。
虽然这样的情景还没有露出一点点端倪,但是饱读诗书的那些儒家文人们,却是从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发现了一点点的苗头,这种苗头是不能让他出现的,那怕是冤枉驸马都尉,都不能让他出现,因为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事情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了。
但其实这些文官武将的思想,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冤枉了庞煌,之所以被屡屡频繁召见的原因,并不是皇帝想要利用锦衣卫去做什么,相反,在锦衣卫成立之初,在没有像是胡惟庸那样的假想敌出现的情况下产生的锦衣卫,倒是让朱元璋产生一种可是从的感觉。
他毕竟是放牛娃出声,最丰富而最初的涉世经历,却又是在皇觉寺当和尚,哪里有那么多的治国经验,他最大的治国经验,都是从蒙元哪里学过来的,地位稳固之后,虽然突击看了很多书,从很多人哪里了解了一些治国之道,但那些只是一些皮毛而已,深层的东西,他远远不如杀戮战场上的谋划懂得多。
朱元璋想仿造唐宗宋祖开辟一个繁华而又盛世的大明,他苦读史书的同时,在琢磨着怎么怎么才能制定一个好的制度,于是,仿造唐、宋时期节度使制度应运而生的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三权分立的框架慢慢的搭建了起来。
那是他吸取节度使兵权在手而不安定的因素,索性又提高了按察司的职责,让你布政司连一府的捕,也就是巡城力量都不能掌握,只能老老实实的对待行政事务。
而按察司只能查案,都司只能练兵却没有兵权,经过几年的试验,朱元璋觉得布政司和按察使的品级太高,于是又将他们的品级各降了一级,达到了平衡。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比较满意,于是转过头,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收拾中书省的这一个最大的烂摊子,地方上的行省被朱元璋分权和撤销了,那么大明权力最大的行省,也就是中书省,在朱元璋的眼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当初,他不用李善长,不用汪广洋,不用刘伯温,甚至杀了杨宪,最后选中了胡惟庸,和所有人的猜测一样,就是看中了胡惟庸没有什么根基,胡惟庸的根基就是基于淮西派系官员首领的李善长,他只要和李善长达成一致,就可以轻易的把胡惟庸替代下去,那样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朝堂动荡。
但是事情总要发展,总不会发展的一切皆如朱元璋的意思,总要有些变化的。
现在别的变化倒是没有,胡惟庸的忍让和退缩并不能让朱元璋软下心肠来。不过有一件事情却是让朱元璋犹豫了。
那就是他一直坚定要裁撤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实行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之决心,有些动摇了。也不是因为困难而动摇,而是被值不值得而动摇。
换而言之。就是谁不想当富家翁,谁不想戎马一生之后,安逸一会,但是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执行的话,恐怕自己安逸不下来了。
这些分析,正是驸马都尉庞煌给朱元璋说的,庞煌向朱元璋描述了一副景象,正所谓“诸臣未起帝先起,诸臣已睡帝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这首本来是朱元璋原创的诗句,如今也被庞煌剽窃过来,本来是“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庞煌将其中的“朕”改成了“帝”,就成了自己所做的一首诗,一首描写帝王辛劳的诗,让朱元璋感受颇受,几次就这个问题。和庞煌谈论了起来。
今日,又谈到了这个问题,谈到了胡惟庸的事情,因为庞煌是锦衣卫主事之人的关系。所以有些事情,朱元璋第一并未隐瞒庞煌,第二有很多情报是经过庞煌传递过来的。就是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就比如青华的事情,胡惟庸以为隐蔽。但是在朱元璋和庞煌这些锦衣卫的头目眼里,却是像是灯火那么透亮。
青华此人。乃是胡岚在年少苏州一次游学时偶尔收留的艺妓,说是艺妓也不能太算,只能说是一个跑江湖的艺人吧,不过关系盘根错节,在江浙一带很有一些薄名气,青华之所以被胡岚看中,据分析,估计除了是青华的容貌之外,其中还有青华在所谓下九流江湖中的一些关系。
青华有一个哥哥,当初是盐帮之人,基本上出身和当初朱元璋所做过的私盐买卖差不多,不过青华的哥哥加危险一些,是帮助各个盐帮消除对手的一群人中的头目,青华有两个妹妹,分别叫年华和流花,分别在苏州和南京的青楼里面,打着卖艺不卖身的旗号,其实身体不是不卖,而是卖的不是价钱,而是合适的人而已。
昨天在秦淮河画舫内青华所见的那个精壮汉子,就是青华妹妹的一个姘头,叫做焦凯,是长江上比较有名气的一个惯匪,但是绝不做大买卖,若是做了,就绝不留活口,所以在民间并没有什么恶名,这个焦凯虽然和年华长年姘居,却是对青华也垂涎欲滴,几次占便宜都没有占住。
但是要抡起好色,焦凯的确好色,但是办事能力却是一流的,因为有些缘故,在四年之前,涂节刚刚还是御史大夫的时候,胡惟庸就让焦凯进了涂节府邸之中,觉得早晚有用,这个焦凯倒是也有些手段,这四年期间,一直为涂节谋划,竟然混到了一个头目的地位,深的涂节的信任,这也是涂节的一举一动基本上都瞒不过胡惟庸的原因之一。
要说这些事,在官场之间只是小事而已,就算是朱元璋知道,也懒得伸手管上一管,因为草莽出身的朱元璋知道,水至清则鱼,像是这些朝廷大员,谁家里没有一些龌龊事,自己都往人家府邸之中派检校,而胡惟庸要扶植起来一个官员,往里面掺些沙子,那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些事情,在锦衣卫成立之前,就由暗卫进行了备案记录,现在调出来只是偶然一查,就发现了很多不清不楚的因素,朱元璋前日在朝堂之上,草率的下了拘捕朱亮祖,和封赏道同的决定,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因为朱元璋已经知道道同死了,其实对于朱亮祖已经起了杀心,不但对道同起了杀心,而且对于中书省丞相胡惟庸,也起了清除的念头,之所以不当时下手,就是想逼急了众人,再引出多些人出来,达到一劳永逸的作用。
但是到了收的时候,庞煌的劝谏而来,让朱元璋十分的生气,他不明白,庞煌到底是要保住胡惟庸,还是要保住中书省丞相的位置。
而到如今,李善长绝对不敢出山,要是杀了胡惟庸、涂节等人之后,纵观大明天下,谁还有资格做这个中书省的丞相呢?难道要请宋濂出山做这个丞相吗?
其他人,朱元璋也看不在眼里,何况就算是李善长和宋濂,朱元璋也未必会让他们做这个中书省丞相,因为这二人的威信太高,扶上去容易,要是他们真的要和当朝的皇帝对着干,可是没有胡惟庸这么好消灭的了。
朱元璋十分恼火,但就在这是,庞煌在这一次的觐见中,递呈上来一个奏折,上面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会在朱元璋意动的“任期制”基础上,庞煌建议,尽、尽量多的设立大明中书省副丞相。
庞煌在奏折中提出,中书省以后就再也没有左右丞相了,只有一个丞相,不分左右,为了制衡这个丞相,至少要设六个所谓的副丞相,甚至多,用来分管六部和其他职司衙门,而中书省丞相,只有教导和制衡副丞相的权力,却没有任免权力,任免权力集中在起初要集中在皇帝手中,最后演变成为选举制度。
朱元璋并不以为这种制度的可行性,但是却被这种颖的思路稍微的打动了。未完待续。。)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